60、70后的童年,因时代不同,远不及现在的孩子幸福。
现在的孩子,放学只要完成了作业,就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那时不一样,大人们忙于田地间的勤耕苦耙,指望长出更多的粮食,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孩子们要承担放牛、打猪草、弄菜、煮饭等家务。
读书,在温饱面前,是奢侈品。所以,很多人只上了小学和初中,上高中的,就少了。
每天放学回家,首先是背着背篓打猪草:红薯藤,桑叶,下脚的菜叶子,有啥弄啥,实在没有的,只有扯山猪草。猪草打回家,马上剁出来,如果有蚜虫,还得挑到河里淘。然后是淘红薯或是马铃薯,人吃的削皮收拾出来,猪吃的在木盆里剁细,免得猪也挑食,挑吃了好的,把猪草拱出来。最后是把人吃的菜摘回来,到河里洗干净,下锅时再用井水清洗一遍即可。
这些活儿忙得差不多时,天已经暗了下来,脚步还得跑快点,不然做不完。
马上烧火煮晚饭,农村的晚饭通常是面条。
吃过面条,我们收拾好碗筷,妈妈倒了猪食。娘儿四人,围着四方桌子,一人一方,各忙各的事。我们三姐弟做自己的作业,妈妈忙着备课,写教案,改作业。
偶尔,妈妈也让我们帮忙改卷子。
日子就这么紧巴紧凑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即使是严寒的冬天,即使满手的冻疮都烂出了脓,这些活儿,一件都不能落下。
外婆偶尔也来家里做做客,外婆一来,家里热闹得像过年!
天天菜比米多的稀饭,总算可以改善一下了。妈妈会煮干饭吃,虽然,干饭垫底的,是相当一大部分的或南瓜,或红薯,或马铃薯,但相对于菜比米多的稀饭,还是好吃很多。
最重要的,是外婆会帮忙干那永远都做不完的农活。只要外婆在家,放学回来,猪草剁好了,红薯淘好了,该削的削好了,该剁的剁好了,菜也弄回来了,洗干净了,所有该我们放学回家做的活,都干完了,真好!
这种日子,简直不要太幸福!
可好景不长,外婆在我家,住的绝对不会超过三天,就要回家。
“外婆,你别走!就在我家!”姐弟三个,死死地扭着外婆的衣襟,就像三块撕不掉的膏药,这里拖着,那里拽着,不肯松手。
“我要回去!我都出来两天了,家里怎么办哦,你舅舅要去修公路,屋里的猪、牛没人管!”外婆一边撕着我们紧拽的手,一边说。
“不准走!”三个孩子还是不肯松手,眼巴巴地望着外婆有些着急的脸。
“放啊,放外婆走啊!天快黑了,再不放,外婆就走不拢了!”外婆的声音带着哭腔,眼里有泪光闪烁。
“是不是啊?快点放!再拉到外婆就走不拢了,天快黑了!”妈妈严历的声音响起。
三姐弟一齐松了手,眼睁睁地看着外婆去拿回家的背篓。
“外婆空了再来!”外婆长长地叹一声气,安慰着眼巴巴的三个孩子。
孩子们爱外婆,舍不得外婆,是因为,外婆用她成人的肩膀,帮忙扛了孩子们稚嫩肩膀上的担子!那些永远都做不完的农活,对于孩子们来说,多少有些沉重。
被孩子们留到哭的外婆,不是不爱她的外孙们,她也有自己的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