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出身贫苦,早年过着半耕伴读的生活。后来他立志报国,弃文从武,虽没有建功立业,诗名却越来越大。可在考取功名之后,由于张九龄的牵连,加上他自身刚正,不懂逢迎,便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屡遭贬谪,四处漂泊。《芙蓉楼送辛渐》就写于王昌龄被贬谪的途中,借一次送别,表达了王昌龄在逆境中不改初心的志向。也道出了这位诗人在世事变迁中坚守自己的心酸。这世上,怀才不遇者有很多,却有几个人,能够如王昌龄一般,退可安守清贫,进则心怀家国百姓。
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以及当时的场景:冷雨、江面,在吴这个地方。在古代,“吴”就指的浙江、江苏以及安徽的一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吴国。
俗话说“吴侬软语”,讲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方言,发音短促、轻柔,让人觉得温和好听。从这里就能感受出,这个场景是凄清而阔大的,虽然有一些负面情绪,但整体基调是宽大、广阔的。
那么王昌龄和好友辛渐,是要做什么呢?这就要看到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原来是辛渐要走了,王昌龄作为主人,他在这边做江宁icon县丞,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天蒙蒙亮的时候,王昌龄在楚山这个地方送他离开。
有趣的是,王昌龄作为送别的人,却不说送别怎样,而是把重点落在了送别的景物上。虽然前半句说自己是在“送客”,后面却落脚在“楚山孤”。
我们想想,山是孤独的吗?不好说。
有的山就那么一个小土包,够孤独的;但也有的山,山势起伏,绵延不绝,倒也很紧促。而这个楚山呢,实际上并不在江宁,而在镇江。镇江在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也就是两个地区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镇江还有个景点叫芙蓉楼,就是纪念王昌龄在这送别朋友的。我们可以推知,并非楚山孤独,而是送别人的孤独。王昌龄送走了好友,自己觉得孤单。
这两句下来,相信你也感觉到这首送别诗与众不同,我们前面说送别,诗人大多把重点放在两人的感情上,比如李白“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都是歌颂二人友情的。
但王昌龄的送别诗,只是稍微点到了送别,但马上又回到自己的情绪上来。
按道理说,主人送客,临别作诗,本应该以客人为主,但王昌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自身感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不懂送别诗的套路,犯下了低级错误吗? 这答案就在后两句: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告诉他们,我的想法就像冰心icon一般,在玉壶中保持纯洁,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