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室友突然谈到特仑苏的玩笑,想到有2-3年没有看过特仑苏的广告了,我下了一个特仑苏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它的名头,现在不需要在做天价广告了的结论。结果室友冷不丁的补充道,陈道明的“没有人比你演得更好,我说:如果我再演一次呢”。突然对中国乳业的发展及现状有了兴趣。
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
谈起奶制品和乳制品,我们第一印象肯定是伊利、蒙牛。没错,这两个龙头企业不仅在中国出名,在世界也很出名,接下来还有三元、光明乳业,在名头上并不如两大巨头。
到这里,已经介绍了两大龙头的整体情况,那么他们是怎样席卷中国?怎样变成人们购买奶质品时的不二选择?是质量还是他们疯狂的资金?
广告带来的效益
2016年国内四大乳企上半年总共花费广告宣传费用高达77.42亿元,按照上半年182天计算,平均每天四家企业的广宣投入达到了4250万元。(青年报)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的梅地亚中心,同样以天价在中央台做广告的企业,他们同样是风光一时,全国人民都知道。山东几个酒业,爱多,步步高,可以说暂时的销量爆涨,但后续的是长时间的低迷。
我来给大家说几个,三株药业,999感冒三九胃泰,包括现在的vivo和oppo,那个不是广告铺天盖地。
一句话,广告带来的效应虽然成就了一段时间的幸福时光,当广告的光环渐渐退去之后,大多数企业还是销声匿迹了。广告宣传需要理智态度。
事实上,乳品行业算是一种护城河比较高的行业。一方面,像伊利和蒙牛能通过垄断优质奶源,使竞争者无法获得优质原料;另一方面,牛奶和酸奶的保质期较短使竞争者并不是那么肆无忌惮的进入。所以乳品行业容易形成垄断,能够形成两家总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的公司。纵观饮料的其他品类,除了娃哈哈的总收入能超过500亿,因为竞争原因再无第二家公司能超过500亿。娃哈哈的宗庆后可不简单,而且其领域冲突并不大。
垄断之后,能让他们争夺市场的就只有广告了。2016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花了40.7亿人民币在广告宣传上,占总营收的13.85%,蒙牛乳业也花了28.26亿人民币在广告宣传,占总营收的10.37%。而整个2015年,单单伊利股份一家公司就砸了72.75亿广告,四大乳品公司则花了122.3亿人民币广告费。
当下
我们不再是会守着电视看春晚的“愚民”!在轮番的广告轰炸下,我们都十分疲惫,也都具有基本的审美和辨别能力,对于那些以重复和低趣味的广告我们都予以拒绝。
我们如何选择?
事实上我们不能选择,对于我们大众,在这个时间极度碎片化的世纪里,我们选择的依据只能是出现的频率,什么在我们的面前出现的最多,我们就会认为它有购买的价值,就会愿意去尝试,特别是在产品价值相差不大的行业。一瓶特仑苏和普通的低价奶相差很大吗?我不认为!
然而一种你听过名字的产品和从未听过的产品,那么没有意外你会天然对听过的名字具有信赖。
但是,我们能做的是不盲目听从所谓的专家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