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的人心理出现了问题,自己不愿意直面,也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他的家里人强行将他带到了心理咨询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能否有效的给到帮助?
答:首先,来访者的求助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ta没有丝毫的求助意愿,那么改变就不会发生。
心理咨询行业一直有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前一句话体现的是咨询师的职业道德,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求助者,当然如果后期发现不匹配,依旧可以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师,但往往来访者的第一次咨询或者说第一次求助,咨询师都是会接受的,并尽最大的努力去给予帮助。那么你说明中提到的“被家人强行带到心理咨询中心的求助者”,咨询师也是接受的。
至于“来者不追”,指的是如果存在脱落情况,也许是来访者觉得自身不再需要心理咨询,或者觉得这个咨询师不适合自己,那么当前咨询师一般的做法是尊重ta的选择。有些咨询师甚至连询问都不会询问,也有的初级咨询师会询问建议对方来做最后一次的告别,后者的初衷是向来访者学习,为什么会导致这次的脱落,我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吗?但成熟的咨询师,往往连询问都不会,他们如果有想要询问的心,则会检视自己“想问是为了自己还是来访者”,如果是为了自己,则大可不必;如果是为了来访者,担心ta此阶段还有自杀或伤人的动机,他们便会询问。
可见,咨询师会尊重来访者的选择与决定,因此如果没有求助意愿的来访者不愿意再来咨询,咨询师一般也是接受的。
但你上述的例子中,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家人觉得ta有必要去咨询,且已经带ta来到咨询室了,虽然ta主观的求助意愿很弱,不愿意直面问题,但如果是有经验的咨询师,往往可以在不引起其反感的基础上,让ta慢慢进入咨询状态,袒露自己的困惑,甚至于求助和获益。第一次的咨询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或打开来访者的内心一角,让来访者有一定收获的话,来访者如果可以选择,第二次来咨询的机会就会非常弱。
举个例子,一个中学女生因为厌学而被妈妈带来咨询,前期孩子非常反感,总觉得“大人都是一伙的,咨询师是站在妈妈这一边的”,而当咨询师提到“我以前也很讨厌上学”或者“你妈妈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强势啊?我听她说话好累啊”,往往就能打开一个切口,让孩子开始信任咨询师,并向ta吐露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再比如,一个夫妻治疗的例子,前期是妻子一个人来咨询婚姻问题的,咨询师做着做着发现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治疗才更有利于看清他们的相处和互动模式,从而效果会更好。然后丈夫就被邀请来了,百般不愿,也很少说话和配合,选择的座位在离门最近的位置。但也许在咨询师说出“丈夫也很不容易啊,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呢,你愿意聊一聊吗?”后,丈夫就会开始分享自己的感受。
因此,选择有经验的咨询师是非常重要的。
退一步讲,即使来访者内心没有松动,依旧不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也没有关系。如果咨询师在来访者心目中留下的是专业的形象,在日后ta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有求助意愿的时候,ta来求助咨询师的概率就会很大,那么在这时候埋下这么颗种子,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