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好不好,我不敢妄下判断。
现实是:从2020年8月第1版开始,到2021年5月已经是第18次印刷。
读书摘要如下: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理解自己的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儿童的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你不喜欢自己号啕大哭,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父母如果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怄气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当成年人欧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我们也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都是必需的。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你要为自己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
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辩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