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国庆假期),于一个懒意浓烈的下午,瘫在宿舍床上看李修远同学的星球贴,起初因为英语方面去看,之后引起我更大兴趣的是他的“反思日记”。反思日记?以前初高中每次考完试,老师都要求来一篇反思总结,也不觉有啥用。也许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于是请教了他,可惜他的反思日记是手写的,虽然十分十分十分好奇内容和形式,但也只能作罢。继而他推荐了《好好学习》。
每每看到星球的小伙伴写看了什么书,写了几万字的笔记,我从一开始的震惊,后来习以为常,原来大家都这么做,那我还在等什么呢?
在自序中,吸引我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反思日记”,我就是冲着反思日记来的。但是后面完全没有提到,于是去了成甲老师的公众号,大致看了一些关于反思日记的文章,并且发到了闺蜜群,一起进步最好了,不是吗?本来假设每天在简书写反思日记,但是读完之后,觉得纸上更方便。之后再写我的感受吧,此后再说反思日记。回到书中的内容。
作者引用了富兰克林的一句话,“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第一反映就是,S老师的“先从一件事做起”,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呀。真理是唯一的,换汤不换药而已。
之后提到知识管理,这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对我来说是新词。作者提到,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①数据管理的维度②信息管理的维度③底层规律的维度。接着,讲了亲身实践的一个例子:卖课的时候需要一份营销文案,这时并没有去求助,而是①自己搞清楚营销的核心——获取用户的信任,②查找相关书籍和文章(心理学书籍与朋友的文案),③仔细分析,并且实践。虽然是文案新手,但是完全成功了。
之后果断来了一个金句大总结: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生长!
引言先来两个定义:
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临界知识:能够广泛、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其中,临界知识来自物理学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套用在我学过的知识里,大概意思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想起了之前S讲过一个词,熵减。论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作者写到,通过正确的训练,我们能够洞察一些规律;而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应用,我们甚至能够预测与控制未来,进而创造惊人的成果!
好吸引人! 但是先醒醒,我们需要正确的训练啊。继而作者提到了运用这一方法取得巨大成就的规范榜样:查理·芒格。(无知的我,只听过,并不了解,读完以后看他的书,又是一个flag。)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开头,作者就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大概分三个阶段:
①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个个大学生们是“知识”的代名词。
②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互联网快速发展。
国外的东西,到中国,这一时间差,让许多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赚大了。其中关键就是——外语(英语),获得第一手信息。
③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作者说这是“现在可能已经慢慢到来的,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潜台词就是,我们都有机会啊)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角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那,如何提升认知角度?
作者举的例子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有深度的回答。
对于一个问题的深度回答,
从形式上,它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它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从答案的效果上看,它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我们都要学习成为一个有深度的回答者呀)
因此,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简而言之,高出问题去看待问题;我们找的答案要有效度和信度。
继而,作者讲了一个当下人,尤其是大学生应该仔细想清楚和明白的问题——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斜杠青年曾经火了一阵,我很清楚记得当时我在一些公众号都看过类似的文章,一边羡慕,一边还暗暗想,我以后也要当一个斜杠青年。斜杠青年这个符号,代表着世俗的羡慕和金钱的收入。调查显示,在对国内18~25岁人群的调查中,有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看,“被遮蔽了双眼”的我们。
作者把我们一生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分为:
①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②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③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简单叙述一下,公共基础课,就是时间管理,沟通谈判,社交礼仪等等我们每天用到的。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大学四五年里一直所学的。
而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作者举了抗日战争的例子。抗日战争初期,多数人在讨论中日之间武力差距,国力差距的时候。毛泽东考虑到了底层规律,因此有了用时间换空间,《论持久战》。接着作者还举例和自身有关的例子,当他分析任何一个战略格局都会思考的基本问题。
那我们应该学什么呢?
作者写道: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下章见。
书中大部分内容就是这些,接下来写一个感兴趣的点。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是书中的一个小标题,而在我去年“追溯阅读活动”的时候,读到一篇上尉(也许记错)写的文章,题目是——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
太酷了,好吗。之后,我把我的微信和QQ签名都改成了,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我当时想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独立,可以操控我的作息时间,学习时间,因为那个时候感觉更多的被手机“绑架”。就觉得很酷啊,我并不需要别人帮忙,我就可以搞定一切。
而这本书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一个领域内“单元”学习,到可以解决相关领域所有问题的程度。
例如外语学习,从语法学习延伸到语言研究的产生,文化变迁等。
想到S之前说的,不要把它当成语言。你看,如果我们就这样看待英语,就会一直活在单词和四六级里,唉。
系列未完,明天继续。
图·堆糖
文·纸多糖
书·《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