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的呼吸》(慢生活篇)

卯时的雾里,开车拐入古城,停好车,车场里雾气濛濛,书院、文庙的灰色瓦顶和屋脊,两株香樟树阔大茂盛的枝叶浸在浓得化不开的雾气中,天地混沌一片……数着青石缝里的苔痕走进书院,龙门、一二进院灰色瓦顶和柏树也笼在浓雾中,青石上洇着水汽,像一片未干的淡墨,从明洪武年间迤逦至今。走进办公室放好背包,看看表,上班时间还早,转身走出书院去诸天寺街继续看雾中古城……

巷口延续了三代的豆腐摊竹帘半卷,三爷刚端了一簸箕臭豆腐出来,放在门口摆放齐整的凳子上,吹吹风,等豆腐炕烧热就可以开张卖烤豆腐了……石磨转动的吱呀声比晨光更早漫过滴水檐。这是石屏人丈量光阴的标尺——酸浆豆腐需在杉木桶里醒足三个日出日落,正如城砖缝里的车轱辘草,总要循着百年石板纹路慢慢攀爬。

修复东门城楼时,老木匠杨师傅带我们辨认梁柱的暗语。他腰间酒葫芦晃动的节奏,竟与斗拱上残留的彩画斑驳同步。"急不得的,"他抿着老茶咂摸榫眼深浅,"你瞧檐角那对透雕雀替,老师傅当年雕了整季雨季。"我们蹲在月台上削竹钉,看阳光沿着城垛游走,木屑在光束里浮沉如慢板里的音符。对面茶铺的铜壶终日咕嘟,跑堂阿鹏端茶时总爱踩着明朝石阶的韵律,仿佛怕惊醒了砖缝里沉睡的茶马古道。

雨季最怕瓦当低吟,却也最见古城脾性。青瓦的鳞片在云层下翕张,李阿婆照例支起小炭炉烤豆腐,任雨帘在门前织成水晶帘幕。"旧时小姐们绣完半朵茶花,才听得见瓦当滴完一首诗。"她翻动豆腐的动作带着某种古琴指法,焦香混着老宅木质的沉香,在潮湿的空气里酿成固态的时光。郑家小姐楼的滴水瓦当还留着"光绪壬辰"的模印,雨水沿着忍冬纹滴落,将八仙桌旁下象棋的老者,浇铸成青铜色的剪影。

古城的肌理在暮色中渐次苏醒。卖凉卷粉的妇人推着玻璃柜车,青花瓷碗碰击声清越如磬。她的辣椒油要用紫陶坛子窨足九九八十一天,正如玉屏书院砖雕影壁的万字锦纹,修复师添补的每刀刻痕都要与明朝的刀工对话三宿。我常在袁嘉谷故居的抄手游廊遇见临帖的老先生,他的狼毫在澄心堂纸上行走的速度,恰是异龙湖面白鹭点水的频率。

戌时的梆子响过三巡,北正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张家老宅改成的茶馆里,茶烟正沿着雕花挂落攀援而上。茶客们用建水紫陶杯喝普洱茶,看茶叶舒展的速度应和着评书先生的惊堂木节奏。那些我们描补的苏式彩画、归安的石础柱础,此刻都隐在暖光里微笑——古城的魂魄原就栖居在豆腐坊的晨昏、茶汤里的浮沉、以及老人们用烟斗敲打藤椅的散板里。

夜露渐浓时,我总要在青石巷里多走一程。六百年的古城枕着异龙湖的涟漪安眠,而它的慢哲学正生长在每扇吱呀的门轴间:晾在花窗上的扎染布匹需要九次浸染,就像城隍庙前的古柏用六百圈年轮读懂季风;褪色的楹联等待雨季自然晕开墨韵,仿佛豆腐西施从不叫卖,只等豆香牵来该来的人。我们修补飞檐斗栱时预留的伸缩缝,原是为这些古早的生活韵律留下呼吸的孔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存档的文件中找出了20年前的一篇游记,恰好还能找到当时拍的照片,特意补全一篇老的游记,以作纪念。————————...
    慢摇的龙心阅读 3,355评论 0 1
  • 第一部分前情回顾 杨旭东在上大学的第一天就通过很特别的方式认识了他年青时候最喜欢的女孩儿凌晓枫,二人都喜欢听经典老...
    四时夕阳阅读 11,765评论 0 1
  • 彭京豪 初次相遇皮影戏,是我幼少时候在一个夕阳共霞光灿烂的傍晚。 古巷,青藤,鸟鸣。 ...
    星月无痕520阅读 4,344评论 0 5
  • 徐霞客当年考察过石屏。 建水团山民居距石屏仅40分钟车程。 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异龙湖格外美,小明问:“要不要停车?你...
    浩格格317阅读 799评论 0 1
  • 撑红油纸伞的晓子 作者胡泓 丈夫石田毅夫突然去逝之后,晓子关闭了她们共同经营的小出版社。等到过了六个月,租期也到了...
    米沙的小说阅读 4,01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