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铁路企业传言最后一批招工,她在高中学校瞒着父母,跟九个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招工考试,并如愿以偿的被录取。通知上班报到的电话打到工程队上,父母气结,她努力笑着说:“我或许天生就是要来女承父业的,我只想要把你们的创造真实的记录下来。”
日常,她喜欢看书,属于那种不分范畴的阅读。相对于工作,她觉得专业的书籍固然须臾离不开,但更要触类旁通才好。“我专业,所以我要敬业。”2006年初,企业机构改制,全员下岗竞聘上岗。她以这样的陈词讲述了企业电视新闻阵地的意义,并以大量的专题记录片佐证一个人的业务能力若只满足于能够使用,那将禁锢自己发展的脚步。在电视新闻里,文字是旁白以丰蕴画面,但在她的工作中,文字始终是与电视并行的,因为每一次的采访拍摄都有大量的故事可以撰写,有经验,也有教训。
从鏖战浙赣铁路横峰站疏解线工程纪实《横峰速度》,到与之配套启动的如火如荼施工的江西萍乡站改工程掠影《“亮剑”萍乡》;从云贵高原厦蓉高速项目建设素描《铺筑高原幸福路》,到参建国家沈阳、深圳等地铁施工侧记《饮誉辽沈》、《深圳模式》、《鹏城飞歌》等;从武广高速铁路新广州站工程建设的零星记忆《视线开始逐渐平静》,到石武客专河南段项目综合管理综述《石武建设抒画卷》和福厦铁路素描《海西铁龙踏歌行》……静水流深,岁月有痕——那交织着建设者们汗水、智慧、艰难、奉献……的昼夜,仿佛天籁,总是给予她深深地感叹,相对于一线,机关无疑是一处“福窝”。也正因为此,促使她“累并快乐着”,涵养一份责任,生动刻画建设者们的风采。
一年夏天,她到一个单位采访,一个女子清瘦飘逸的身影给了她深刻的印象。正是中午下班时候,女子戴着一顶墨西哥风情的香草编织帽,提着一个测量仪器箱,汗漉漉的上楼。她们的视线在某一个水平线上相遇,女子微笑了一下。那是一个梦幻般的笑靥。被采访单位的领导告诉她,那是自己要求去工地技术组工作的技术员,本科生,一个人负责了昌九公路18公里路段的测量放线复测。这给了她榜样的力量。
1992年底,大京九铁路即将开通,她参加沿线采访小组做即时报道。到了湖北大金镇一个乡里的建设单位,已是晚上8点。周遭漆黑一片,停电了。单位唯一的一间招待所住满了。乡长家开了一间简陋的旅馆,床上铺着稻草秆,没有门,于是干脆就着煤油灯,通宵写稿。当时同行的三位亦师亦友的同仁给予了热忱地帮助,他们不仅撰写采访心得,还针对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类似于内参式的调研报告。这给了她思索的方向。
企业宣传部门人员更迭很快,她如磐石,不肯“挪窝”,皆因在一线的采访奔波中,她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人们愿意把快乐和不快乐的、简单和不简单的、职场的家庭的酸甜苦辣都讲讲,这份信任让她更为确切地触摸到企业宣传工作的内核——那是对人和人性的尊重。这个认知使得她在一次次的采访中,能够不断地思考,用文字和影像努力呈现人们所承受的嬉笑怒骂。
若干年后,她调入企业总部电视中心工作。在企业做电视新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技能还是团队,都是高度浓缩型,三两个人倚仗着一线通讯员拍摄现场素材,就支撑起天南地北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全景报道。这些年来,她的搭档是一个又一个电视出镜主持兼播音员,彼此分工合作,圆满的完成一次又一次重大新闻报道任务,时而还根据现场了解的情况,做延伸报道,撰写拍摄制作专题片、纪录片,为企业品牌形象树立尽绵薄之力。
她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两部分,一则在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从10亿到30亿再到50亿的发展历程中,她没有放过一次线,没有搬过一块砖;但她到过企业每一个项目建设工地,用上百万文字和大量影像胶片记录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另一则是在企业电视品质提升过程中,锐意改版栏目风格,开设“关注”“见证”“企业党建•微观察”等专栏,撰笔、策划统筹拍摄了《前进的力量》《企业勿忘历史》《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中国高铁标准化建设进行时》《创新助力安全生产》等纪录片、专题片,在新华社新华网、国资委等部门评选中,载誉而归。
“尊重自己的工作,是何等惬意的事情。”行走在采访的路上,她的思绪总带着无限期许——激扬文字静如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