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的一些思考|在宏大叙事中找寻自我发展的路径

《未来简史》中,作者用极其严密的逻辑,通过历史的前进类推出了未来世界的构成,让人们可以直观的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不准备探讨作者推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为从目前来看,作者所推演的世界还不算初见端倪,因此这种基于逻辑自洽的推理结果我们不做评判。这里我主要想探讨几点我认为作者提出的比较新颖有趣的观点。


壹 自我感觉是对抗历史巨轮的必杀技

让我们首先从知识谈起。知识之所以称为知识,是因为其可以改变某种行为,否则就是逻辑自洽但却无用的文字推理。这与实践论观点不谋而合,实践产生了经验,经过实践的检验,才可以上升到认识层面,而认识是需要重新回到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以形成闭环。也就是说,知识是行为方式整合归纳后用于改变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应当清楚,这里的失去意义不是针对某一次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抽象的行为概念。即知识的出现改变了某一行为,而该行为的改变反过来促进了知识的进步,因此用于指导该行为的知识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而为新的知识所取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因为知识的大爆炸加快了历史前进的速度,而历史前进的速度反过来又催生出更快的知识迭代,这也正是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其对我们的现实启示就在于,选择信息、学会取舍、触类旁通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碎片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保证自我不被知识的海洋埋没,不落后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至于如何落实到行动层面,作者有提到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的东西所决定。试想,我们终其一生随所追求的意义难道不就可以概括为自我的幸福吗?而幸福简单来说就是良好的感觉,丰富的感情以及满足的欲望的集合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虑太多因素其实就是在庸人自扰,因为到最后会发现真正驱使自己做决定的还是自己的感觉。所以感觉对了,去干就是。当然感觉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太容易受近段时间来的状态的左右,因此需要我们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再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贰 理想需要大规模的有效合作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大规模合作的极端重要性。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仅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均可以看出胜利几乎永远属于合作更顺畅的一方。因此作者提到,想掀起一场革命,就必须追问自己:我有多少支持者可以有效合作?而非有多少人会支持我的想法。

什么叫合作才能共赢?什么叫胜利永远属于有准备和那些坚定信仰的人?我们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不正是一个有志同道合者携手共创的伟大理想吗?世界上从不缺乏理想主义者,而缺少能和自己有共同目标,一同前进直至革命成功的战友。作者让我们深切的理解到革命靠的通常是一小群人结成的网络,而不是一大群人的动作。这样的伟大事业我们可以将其代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联合起来打倒资本家的行为中,当然也可以将其应用于个人的事业。我们不妨将“革命”这个词换成“理想”。也就是说,一个人理想的实现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业。其中,是否有志同道合者的支持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站在自由人文主义的角度,理想从来都不应该是神或国家等虚构实体。作者认为这些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有时还极其有必要,尝试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法律兜底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但虚构的东西一定要有其忠实的守护者,如果一个规则无人遵守或是一个故事无人相信,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如果人类一直为了神或国家之类的虚构实体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得更好,那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离现实渐行渐远。当然,这样的观点在像东亚这种盛行社会人文主义文化的地方,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社会人文主义从来都是在推崇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当且仅当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之上,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小我才能真正的载入史册,名垂不朽。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但无论追求本真自我的自由人文主义,还是将自我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的社会人文主义,要想实现事业,最有效的切入点依旧是建立于自我感受之上的理想追求,而在此过程中,大规模的有效合作均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叁  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作者将人类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智人征服世界的阶段主要是指史前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的阶段,与农业相伴随而生的是宗教,那是人类第一次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那时的人类主张与世界和平相处,因为这是神的旨意,即为所述泛灵论;而工业革命的兴起让人类的发展远超其他生物,因此泛灵论的大戏就只剩人和神之间的对话;最后伴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掀起的科学革命,神也被我们推翻了,只剩下人类独自站在空荡荡的历史舞台上自言自语。但人类的发展总需要一个虚构实体相指引,失去了神的信仰,人类开始将目光放在人类本身,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类的发展也即来到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是傲慢的,是目空一切的,这直接导致了人类因为自己的发展需求使得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好在近几年人类又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希望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跨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愿将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阶段称为后人文主义阶段,也就是我们目前所生活的阶段。

人文主义阶段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取,给出了“科学知识=实证数据×数学”的模式。这里作者使用了非常巧妙的乘号而非加号,实实在在表述出了获取科学知识的两大因素缺一不可的状态。试想,若有一个人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拿到了一系列宝贵的原始数据,但限于个人水平,并没有掌握科学的数学工具,也就是说因子“数学”为0,那实证数据得分再高,我们也会发现这个人的科学知识获取量为0,反之亦然。

我们可以将科学知识以外的其余因素均归在伦理知识之列,诸如音乐、艺术、感情、宗教等超脱于科学数据之外的观念,均属于这一领域。作者同样给出了“伦理知识=体验×敏感性”的公式。在作者看来,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互相加强的无限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同时,不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因此,敏感性并不是能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这种模式没有否定天资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肯定了后天培养的必要性。我们因此得到一个启发:没有一个人生来就该是科学家,也没有一个人生来就该是音乐家。相反,他们只是在后天表现出了对某种东西的兴趣,而这正好被周围某个人所注意到并进行了科学的引导和培养。

我们应当清楚的意识到,对于音乐、艺术等的追求实实在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审视,只有经历过不同层次的东西,才能有所比较,才能更好的辨别什么是更好的。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看待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上。

未来是未知的,我们也许可以根据现在的某些表现合理预测,但其毕竟属于未知领域,当放眼望去我们无法看到未来时,那何不抓住手中现有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呢?我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了三个可能有用的方法论:跟着感觉走、学会合作以及重视体验。分别对应了不同的阶段:跟着感觉走是为奋斗的方向服务,学会合作是为如何走下去服务,而重视体验则更偏重于让我们学会越挫越勇,在实践中盘旋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