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而得到真正的表扬、鼓励,就会很好的优化情绪,挖掘潜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遇到善于经常肯定夸赞我们的人,就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增加精神的愉悦。
有的人内心存有嫉妒,怕别人比自己好,所以不愿意夸奖别人。夸奖了别人,就好像拉低了自己一样。能做到遇事从积极的方面鼓励赞美他人,是需要很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有这种素质的人,至少她心态会平静平和的。
女人自觉不自觉地爱各种攀比,只是每个人攀比的程度不同范围不一样。程度越深范围越大,焦虑就越多。攀比的内容无碍乎老公的事业成功与否,孩子的学业优秀与否等等。
老公只要事业成功,就能一俊遮百丑,其他毛病似乎都能被忽视,哪怕是出轨也能得到原谅,这点连事业成功的女人也不能免俗。
因为女人最不能容忍的不是老公的出轨,而是老公事业失败,不能挣钱还欠钱。哪怕是曾经“三爱”丈夫(爱家庭爱妻子爱孩子)事业失意,也会使妻子内心产生无尽焦虑。动摇她对婚姻爱情的坚守。
如果此时他再有点贪玩等小“恶习”,妻子就会无形中放大这些弱点,拿它说事。表面上是对这些恶习的指责,实质是对男人事业失意的不满而发泄自己情绪(我猜当年的董洁离婚就是如此)。即使不离婚,离婚的想法在心里也想过八百遍了。
女人最需要克服(约束)的就是无限攀比的心态。它是制造焦虑的源头。我们不愿接受现实的不如意,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不接受现实一味地心高气傲是女人产生焦虑的第二个原因。当然适当的焦虑也可称为是上进心强。上进心上对一个人成长进步是有好处的。
02
文学作品是干什么?是给我们不太满意的生活予以美好的憧憬的,不至于我们的精神被压垮。所以文学作品为了鼓励人,鞭策人,用美好的故事,动听的语言告诉我们: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灰姑娘也能够征服王子获得美好的爱情。如果我们肯努力,想要什么都会有。
至于现实是不是这样不重要。有了精神榜样我们就能活在希望里。文艺作品至少不能直说:成功的因素很多,只有努力一点是不够的。
尤其现代社会“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概率变小了。而大概率情况是,家庭的前期教育培养,后期方方面面的助推,外加加个人勤奋努力,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你看《都挺好》里的明玉,父母不管不问不说,甚至刻薄虐待她,人家凭自己努力还能达到考上清华的水平。咱家孩子花天价进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等等,巨额投资补课,到头来还考不上985大学校。
其实电视剧就是为吸引眼球,现实这种情况概率极小,父母不支持爱理不理,孩子还能学习那么好,这不是气我们,讽刺我们,这些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的家庭吗?这样的人物设定也让好多母亲不淡定了。怀疑自己的做法,焦虑随之而来。
到底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父母越打击不待见,自己学业事业越成功?可能有吧,但一定是个例。
03
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越努力越幸运,一年我阅读200本书,写作两年我赚6位数。以前我特别喜欢看这类文章,认为是很励志的,可以取经学习。现在非常不爱看裹着励志外衣的”毒鸡汤”。除了讲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就是贩卖焦虑,给人洗脑。好好的淡定的心情看完这些内容就被搅乱了。不焦虑的人都给弄焦虑了。
曾听一位公众号大咖说:不要试图去拯救粉丝的无知和愚蠢,而是要利用迎合他们的无知和愚蠢,去赚他们的钱!怎么利用他们的无知?就是找到并戳中你身上人性的弱点,再给你灌一通精神上的迷魂汤。这就是所谓的毒鸡汤的疗效。
过去我喜欢的几个公众号,也为了迎合粉丝越写越剑走偏锋了,现在我基本不看了。写作的套路是;只要婚姻出问题,就是挺女人(粉丝女人多)骂渣男,文章就会受追捧。反过来写,就是找喷。
教育出问题,就控诉教育体制,指责老师,甚至写老师无人品无师德,如强行补课收费,教授性侵女生等博眼球的,就更受欢迎了。掀起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公开“声讨"老师的依据(又是个别例子广泛说事)。
反过来写,孩子教育出问题,是家庭不和谐,家长不作为等,除了老师点赞外,其它舆论不认同。我就亲耳听过一个差学生家长说:我孩子不好,才送学校来教育呢?教育不好就是你们老师的责任,我不找你们,你们还来找我?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演讲中多次说到媚俗,他说,媚俗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侵蚀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的病。
人民日报的权威官微站出来表态:当文字商人没错,但不能尽熬有毒鸡汤;不是打鸡血就是洒狗血,热衷精神传销,操纵大众情绪,尤为可鄙。要“严禁任何虚假、低俗内容越线一步”。权威的批评掷地有声。
现在也有一种怪现象,越奇葩的观点,越狗血的剧情,关注度越高。奇葩人奇葩事受追捧,正面描写演绎好人反而没多少人愿意看,也很难引起广泛共鸣和轰动效应。所以现在的作者就挖空心思脑洞大开,越写越离奇越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