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在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主要从3个维度:①内因-外因 ②可控-不可控 ③必然性-偶然性
习得性失助感:对自我否定,对事件兴趣的丧失,因为失败产生了非常深刻挫败感后的自我否定,产生错误归因的结果。从而导致自己能力越来越低,远低于自己正常的能力。(电击铁笼子里的兔子,兔子躲不掉,后来索性蹲在那里不动了,后来拿掉笼子后,兔子依然不动了。)(同类实验:跳蚤从玻璃杯里跳出来)
B社会态度: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其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2、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倾向成分。
如果上述3种成分一致,则态度非常稳定,则表现为及其顽固。如果3种成分不一致,则最终以情感成分为主。
随份子(认知成分觉得不好但是抹不开,情感成分上觉得必须要这样)
3、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等。
公开场合态度的表达表明你的立场,身份甚至地位。人们在公开场合表态时,有极强的自我防御功能在里面。表达失误有可能被人拍砖。
4、态度的形成:依从(对于不了解或不认同的事情,为避免被攻击或边缘化等,跟从大家看法)、认同(经历一段时间体验,接纳)、内化(变成自己持有的态度)。
5、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态度转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稳定性决定于价值观。价值观稳定则难改变。)
执有态度≠公开表达态度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态度(公开表达出来的态度)是不一致的。
态度具有自我表现的功能。
态度量表。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人际交往的基本类型:
①工具性交往:是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是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交往类型。
遵循“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取向。(容易交往双方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攻击性比较强。
转型期:转型之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大家共同遵循和认同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这时相对来说矛盾和冲突较少。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攻击性行为,产生明显或激烈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