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个社会学家,也不是个心理学家,只是分享一个,我偶然发现的有趣的现象。
事情发生在昨晚,与一个姑娘聊天时,聊着聊着,她突然说:“你怎么一直说自己可怜呢。”
我有些纳闷,也有些震惊,如我一般在朋友圈天天放鸡汤和段子的选手,怎么会说自己可怜?
于是我重新翻阅我跟她的聊天记录,发现,如果按着她的角度去解读,我确实有装可怜的嫌疑。
不因为别的,首当其冲就是我在聊天时候爱用的表情,[emoji]和[哭],其次便是我发起聊天时候,用的是我吃了一天的垃圾食品搞得自己有些难受这样的事情作为话题开始的。
我发现,我在与人聊天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低姿态的说话方式,就是抛出自己有些糗的事情。我觉得这在好友间很正常,因为大家聊天时都是插科打诨的吧。于是又翻阅了与其他好友的聊天记录,寻求证实,却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
同样不只是我,很多人在交流时,都会首先抛出一个话题,供对方接话茬儿,这个话题,便值得考究一下。
有说可怜事的,有作,有吹牛逼的,有秀。
比如,在一个群里,我日常会发一些当日新闻,应者寥寥无几,但是一旦有人发个秀吃的,秀恩爱的照片,或者吹个牛逼,气氛马上活络了一些,大都点赞,或者进入了热烈的讨论。
我大概了解了低姿态与高姿态的模式:说可怜,作,说困惑与疑问等待对方解答,都是一种低姿态,以供对方发出一种同情与关心,然后进行聊天;吹牛逼,秀,跟别人说一些当下时事和自己的看法,或者分享好文章,好电影再说说自己的读(观)后感,
都是一种高姿态,旨在先安利了对方,再主导这次聊天。
说到底,是激发对方的好奇。而且,如果你描述自己的高低姿态时,用的描述条件越多,那么话题也就越多。
如果还不明白,那么我举个例子吧。
比如降温这件事情,如果你淡淡的给他一句:“最近降温,天冷加衣。”一股老妈唠叨的即时感暴露无遗,对方估计也会淡淡的接一句:“嗯,是啊,最近预报有寒潮。”
或者可以这么说:“妈的,这天冻死宝宝了[emoji],你也穿厚点,别跟我一样冻成孙子。”对方一般会说:“哈哈,我就知道你每天这么风骚,迟早冻死。”或者,“来,发个照片,让我看看孙子长啥样。”又或者,“你穿的还算少?那我是得加点衣服了。”
如果对方如果还像刚才那么说,那要么这孩子天生高冷或者脑子直,要么他觉得你们关系还不到位。
就像我朋友这般直的女孩儿,聊天聊到一半,才直接说我为什么说自己这么可怜的,我也是头一次见。[emoji]
其次,高低姿态在写作时也会很有用。
就说标题吧,我纵览了简书首页,有比重很大的噱头与标题党,如我这篇文章如此素的标题,阅读量大都在10-,而充满鸡汤味儿的,或者是故布疑阵的,又或是盛气凌人的标题,阅读量近百。
这同样是一个引起好奇的例子,大多数人对于一个疑问,或是一个鲜明的观点天生好奇。贴吧,论坛,社交网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在文章中,你适当的抛出一个疑问,比起平铺直叙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理小说的美,大都在此。谜团疑问,引人好奇,发现证据,引人入胜,最后得出结论,引人惊叹。而文章自不会如推理小说一般有套路,适当在你说论点前,讲故事前加入疑问,效果会好很多。
但若你要在文章里加入一个鲜明的论点,如反问一句话,来表明你的道理,那么除非你是咪蒙之类著名的尖锐文人,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拥簇会同意你。你要理解,你的文章是在跟一个心理上觉得跟你地位相同的人对话,而不是在讲道理,而看咪蒙文字的人,大多是仰着头看的,列入了他们脑子里防卫模式的白名单。就像电脑还是手机的安全防卫模式里有一个白名单,即无条件接受白名单的一切。所以,就算你的道理与咪蒙他们说的道理是一样的,你的文字都得低两等,才会让人接受。
举个例子,他们说观点,就是碾过去,“如果XXXX,我难道不该XXXX吗?”
你的观点一致,但你的描述只能是,“面对XXXX,你觉得XXXX是不是更好呢?”
于是,我想说的就到此为止了,这个东西也许会涉及一些心理学的东西,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只能说我看到的东西,然后表述给你们。深究下去,深层次的理论不敢瞎编,因为我觉得是对心理学的侮辱。又或许会有以心理学角度去阐述这种现象的由里及表的文章,而我这肤浅的文章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最后,我想了解的是,我这么素的标题,点开这篇文章的你,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