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世界名著了,但如果不是共享读书,大概率会永远在书单里但也不会特别想去读。
我看书习惯从头看到尾,也就是说前面的推荐语引言序都会看。但就《复活》而言,最好不要,一是因为它是小说,会被剧透;二是因为有自行的主题总结和升华,影响了后面的阅读体验,有点被带着走。
《复活》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里面关于当时俄国历史及现状的认识也真实而深刻,这大概也是它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著的原因吧,感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复活》里面的人物很多,不仅各种各样人物丰满而各具特色,就各个人物本身也有各种各样多面性。“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点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清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时候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的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在聂赫留朵夫的姐姐心里,姐弟亲情无疑是最最重要的感情之一,她虽然尊重弟弟的决定,但也尝试劝说他改变,但即便如此,她也还是会因为弟弟的土地及遗产安排而感到高兴;政治犯也各有不同,他们虽然都在做着“相同”的事,但是动机不尽相同,主张也不尽相同(这么想来,中国近现代以来,共产党能够团结各个阶级带着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确实不容易);聂赫留朵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明显不太相同的人格,在重遇玛丝洛娃以后,也时常有不同的想法在抗争。映像最深的是,他在知道西蒙松爱上玛丝洛娃并决定和她结婚以后,觉得玛丝洛娃既然还有其他人爱,那么自己坚持要娶她的行为也就不那么高尚和极具牺牲精神了;觉得自己近期以来一直的规划突然不得不变动,突然不知所措;觉得玛丝洛娃居然要离开自己,有些失落和难受。可能人就是会同时拥有好的和不好的想法吧,我们每个人既要敢于看清自己(那些不好的想法),又要接纳自己。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见到玛丝洛娃并决定复活以后,由此打开了新的圈子,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行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日常接触的圈子其实也是挺固定的。我觉得倒是也不必刻意去接触不同的圈子,毕竟也挺费时间费精力的,也没什么意思。但是非常重要的是,像聂赫留朵夫决定觉醒以后要求自己的一样,对他人时刻保持谦卑和和气。只有不怀偏见,才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才有可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别人有益的思想。
最后在说说结尾。我正好在地铁快到站的时候读完,还想着往后翻,就没有了,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甚至以为自己没get结局,又把最后两页重新读了一遍。后来假想一下,确实也感觉后面也不知道还可以写什么了。也许社会和人生都是这样吧,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衡点,然后走下去。
2021.06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