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一句诗,道出了人不可忘本的道理。我泱泱中华的根源,可从夏商周开始追溯。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今天,少不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的心血,也少不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到如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华夏儿女的故事我们铭记在心,而那些历经千年繁华与风霜的传统文化,有的依旧散发着光辉,有的却仍在时代里飘摇,不知归处。这在沉浮当中,弘扬传统文化应成为我辈青年之重任。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为了记住历史,更是为了展现每一个不同时代的辉煌,为当今的中国增添历史光辉。在我看来,要弘扬传统文化,有两部分极其重要:一是文化自信,二是文化输出。在讲述这两点前,我作为汉服爱好者,便用汉服引例,来讲讲我眼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汉服,可谓与华夏息息相关,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但在改朝换代之下,汉服在历史长河中隐匿了三百余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眼中。汉服能不断融入社会,本是一件能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是细看,对于许多人来说却并非那么亲切。汉服如今掀起一番热浪,颇受年轻人的热爱,但在某些老一辈人眼中,却成了奇装异服,甚至成了“别国”的服饰。有的时候,我们尽全力向大众介绍汉服,可有的否认却依旧难以避免,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缺乏。其次,在文化输出上,汉服如今重新走入世界,但其历史与深刻内涵却与外界还是有着相对的隔阂。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文化自信。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追求与认同感,而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其中。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拥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深深融入生活当中,尽管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但“年味”却不会因此减淡:从前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如今的贴春联,从前的“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到如今在外游子赶着春运回家,不管是习俗还是情怀,都在昭示中华儿女对春节的无限向往;岁岁年年,每到春节之时,街上的华灯流彩,人们的欢声笑语,无不透着满满的自信。当然,不仅仅是春节等传统节日,我们的传统建筑、孔子儒家思想等文化亦是传遍千古。但即便如此,仍有些传统文化站在了时代的背面,它们难以被人们所发觉,更何况这其中的文化自信呢?时代的发展,不只靠科技与劳动力,还有时代背后的传统文化。而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让人们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信,不是需要每个人都去接触传统文化,就只是接受并认同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留下痕迹。只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断提升,才能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将其风采不断流传。 当然,仅仅只有文化自信是不够的,想要让世界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用一定的文化输出。说到文化输出,有一位近两年来不得不提的人物,她用互联网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面前,她便是李子柒。作为国人,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是接触得最多的群体;但对于世界来说,却犹如隔了一层薄纱那样神秘。而李子柒的出现,却慢慢地为外国群众揭开这层纱:烹调时的柴米油盐,刺绣时的细腻针线,每一处都在彰显传统文化手艺的古色古香。李子柒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谋生与分享生活,却意外地将藏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带出中国。这一场意外的文化输出,同样唤起了不少人对文化输出的渴求。这些渴求,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发扬光大。近年来,我们看到大量的文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走向世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传统文化在输出时,也在悄悄地流失着: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亚洲部分国家的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或是因为在文化输出过程中别国更胜一筹,而导致部分传统文化在别处“安家”。我们也许会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在失落之余,我们也要好好保护我们所现有的传统文化。当然,这不是指文化输出不好,而是在警醒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把文化输出做好,我们要输出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中华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 俯瞰神州大地,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精华蕴藏在每一个传统文化当中,其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是时代无法磨灭的。唯有弘扬传统文化,方能继华夏的千年风采。 学院:智能制造学部班级:200747学号:3220004551姓名:袁雅茵指导老师:夏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