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天津教案的过程中,曾国藩被骂为“卖国贼”。
1.1:接管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后,慈禧派曾国藩前往处理此事。在教案发生前一天,曾国藩刚向朝廷延续了一个月病假,接到慈禧的命令,曾国藩陷入焦虑之中,一来自己的身体欠佳,恐怕无法支撑,二来如果教案处理不当发生战争,战败势必又要割地赔款。要避免战争,恐怕要和洋人妥协。
天津教案,中国人理亏,这起案件处理起来极为棘手。晚清以来,有一个规律性现象,对外交往中,凡是主张强硬,甚至“蛮不讲理”的人,通常都会获得民众热烈欢呼,被称为“民族英雄”,而主张和洋人“妥协”的,几乎都会被骂卖国。
有这样的规律,再结合天津教案中中国人的理亏,曾国藩幕僚几乎一致反对他接管此案。而曾国藩也有理由不去管理此事,一是他有病在身,二是他的职责范围中也不包含外事。
但是稍一犹豫之后,曾国藩还是决定接下这个任务。
1.2: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
在前往天津之前,曾国藩预感自己很有可能会病死天津,不一定能活着回来,所以他写下了一份很长的遗嘱。遗嘱的重心是放在对后代品性的期许上,他把自己一生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心得又向儿子们交代了一次,那就是为人一定要做到“不忮不求”。
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
到达天津,天津城内反教狂热并未平息,曾国藩的到来,更是让城中百姓欢呼雀跃,他们相信,曾国藩和他们一样,对天主教满怀愤慨。但是曾国藩接下来的举措,让天津城民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首先他发布了一篇文告《谕天津士民》,告诉天津绅士他这次来不是为了开战,让大家把好战之心先收起来;
其次,他把道、府、县三员均行撤任,听候查办。
撤掉这三人的职务,这让曾国藩大失人心。不过这样做,曾国藩也有自己的打算,处理天津教案的原则是让法国人消气,避免战争,将这三人撤职,一来表示自己的诚意,二来这三人也的确有有失职之处。
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关注的重点是在查明教堂是否有主使迷拐和挖眼剖心之事,这是事件的关键。曾国藩发出通知,谁要是亲眼看到洋人挖眼剖心,或者有确凿证据证明洋人做过这样的事情,欢迎大家前来呈告,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
接下来查询是否有大量的孩子被拐走,他查了各官府档案,结果没有一家因为孩子丢失而来报案的。
排除种种可能后,曾国藩对挖眼剖心一事的真实性基本否定,认为是不实传闻,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举出实证,更别说有被挖的心、眼器官出现。
1.3:天津教案结案
曾国藩把调查到的结果写到了《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中并呈交到了朝廷。除了上面的调查外,曾国藩还提出了五疑:
1、教堂的大门终年关闭着,看起来神秘莫测,而且房屋都修建了地下室,所以很容易被中国人怀疑是为了囚禁幼孩用的;
2、有的人到仁慈堂治病,结果就被劝入了教,留在那里不回家,所以被中国怀疑是不是为药所迷;
3、传教士为濒临死亡的人举行洗礼,用水淋脸洗眼,让中国人感觉非常诧异;
4、教堂里有不同的区域,有的母子同在教堂内,却经年不得相见;
5、今年教堂中死人过多,死者的胸腹先腐,于是浮言大起。
这五条疑问实为中国人说话,但是内阁在发抄奏折时,居然将这五疑去掉了,只剩下曾国藩为洋人说话的内容了。结果曾国藩一瞬间被骂为“卖国贼”。湘江仕子冲入湖南会馆,把曾国藩亲笔写的牌匾砸的稀碎,好友倭仁也写信要和曾国藩绝交。
对于洋人这边,起初他们对于曾国藩罢免三位官员还表示认可,但是到后期态度大变,要求一定要杀掉这三人,否则又欲动兵。对于洋人的这点要求,曾国藩坚持不肯答应。
法国派遣炮艇前来镇压,曾国藩希望朝廷派李鸿章前来支援,李鸿章接到命令,开始往河北方向进发,结果还没到河北,又接到直隶总督的任命,原来在此之前两江总督遇刺身亡,朝廷命令曾国藩调补。但是在曾国藩离任之前,还是帮助李鸿章确定了天津教案中杀害洋人的行凶者,最后拟定正法者二十人,军徒者二十五人。
李鸿章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收尾此案,最终,天津教案议定赔偿费及抚恤金五十余万两了结,重建教堂,派遣崇厚赴法道歉。天津教案至此结束。
小结
回首天津教案的案发过程,老百姓因为谣言而愤杀了几十名洋人,曾国藩冒着名誉扫地的风险去处理此事,对于教案的处理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普通人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人云亦云的观点误导,其次做事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