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该主题更突显了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性,让非遗从历史中走出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创新让非遗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更好地迈向未来。
目前,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播范围窄、创新性不强、重视度不够等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困境。面对该现状,我们应该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尤其是青年人,应当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帮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
注重“内外”人才挖掘,畅通非遗传承路径。非遗技艺重在传承,面对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困境,我们要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深入寻觅和培养青年传承人,加强宣传普及和技艺培训,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一方面对内夯实传承基础。通过寻访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深挖其直系亲属,尤其是后代,将他们培养成非遗“守艺人”,加强日常联系和资金帮扶,通过活动邀请、座谈交流、现场展示等方式,让青年人主动走出来、唱出来和舞起来。另一方面对外拓展传承渠道。结合校园文化兴趣课程建设,引导有意愿兴趣的青年教师到非遗传承人处“拜师学艺”,让非遗文化和技艺普遍化、群众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接触到非遗文化、感受到非遗带来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走近非遗的兴趣。此外,通过非遗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形式,提升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使他们真正喜欢上非遗,自觉传承非遗。
延长非遗价值链,让非遗“活“起来。加强非遗文化的价值延伸,创新打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步入千家万户。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播、传承的过程中,聚力挖掘本土非遗文化的延伸价值,积极探索打造非遗文创产品。一是打造非遗工坊,由文化部门统筹,给予一定的文化资金扶持,持续驱动内在动力,激发青年传承人创作活力,引导他们走近非遗,开发手工艺非遗衍生品,如冰箱贴、香囊、精油、帆布包等,用青春智慧发展文创产业,通过产业建设带动非遗发展和传承。二是引入青年文创企业和科技企业,通过深入合作、互惠互利,助力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宣传和销售,努力扩大非遗文化品牌价值,为青创工作注入新活力。三是有奖征集,举办由青少年参与的非遗手工艺品设计相关文化比赛并设立丰厚奖励和进行报道宣传。
探索“非遗+”发展新模式,赋能青年传承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非遗+”发展模式新路径,促进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交织,激发非遗活力属性,促进文旅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非遗就业机会,吸引青年返乡工作。一是“非遗+直播”。利用和热门网媒平台合作,征集非遗传承人和有直播经验的青年人采取线上直播加线下实操的形式,把非遗文化的精髓和表演技艺、制作工艺等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展现给广大群众,提升知晓度,还能提高文创产品销量。二是“非遗+传习体验”。打造非遗研学旅游热门线路。招募青年人负责运营推广,通过制作新颖的宣传视频发布到媒体平台,吸引游客或中小学生在节假日前来体验非遗习俗或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实现非遗传习和研学教育的“双丰收”。三是“非遗+演艺”。在不改变原有非遗内涵的前提下,通过文艺演出形式对传统艺术类的非遗项目进行再开发,发动景区企业,以拉赞助的形式征集资金,用于招募有学习非遗意愿和舞蹈音乐功底的青年成为非遗演出演员,通过对非遗原有舞蹈、音乐、服饰等进行改良,融入现代元素,在本地热门的旅游景区景点里进行定期演出。通过以上形式体现青年人对非遗的年轻化表达。
加大支持力度,赋能乡村青年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政府应有所作为,多措并举帮助青年传承创新当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让青年的才干得到施展。一是建设非遗阵地。打造成集动态影音、静态艺术、文化体验和非遗传承培训为一体的非遗传习基地,聘请青年群众或青年传承人负责营运、维护和培训工作。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政府除支持资金开设基础非遗培训工作外,还可建立一支网络媒体达人团队,邀请新媒体技术人员对当地青年干部职工或非遗传承人进行视频拍摄剪辑和直播等技术培训,让青年人更好地宣传推广本土优秀非遗。三是助推政校联动。与高等院校进行非遗传承保护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师生智慧、技术和资源,对目前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及时抢救,用新颖的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非遗的意义所在,让非遗不“遗”。
总之,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创新发展路径,让非遗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去。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如何让走出一条新颖、有成效的非遗传播新路径需要靠青年用智慧和才华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当地政府、民间艺人、媒体、企业等要加强紧密合作,为青年实施创新提供坚强的后盾,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并有效创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