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共读学习#第13天 家长会示弱,孩子有力量

共读书籍:《不用督促的学习》

作者:苏晓航

共读时间:2021年6月21日

共读章节:

第六章 给孩子一个终极目标,让他成为自然型学习者

第二节 “我跟着你学习”,家长会示弱,孩子有力量

共读分享

1、家长要清楚,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

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没有成年人的认知,不知道什么是错。家长要告诉孩子,犯错是正常的,知错能改就好。一些家长怕孩子犯错,就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2、家长对待孩子犯错后的不当处理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对错误的认知,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后果。在孩子犯错后,家长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错误已经得到惩罚了,就不会再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也没有了改正的动力。

他们会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再相信大人。长大后会跟父母有隔阂,无法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有的会报复,长大后用同样的方式回击家长。有的叛逆,家长越不让做的事儿越要去做。还有的是凡事退缩,没有担当。

3、用错误管理法则帮助孩子走出心安理得效应,培养孩子战胜错误的自信

(1) 列他人的错误清单,帮助孩子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技能和能力。好处一是用他人的错误吸引孩子注意力,促使孩子采取行动。好处二是清单里都是别人的错,孩子更容易看出毛病在哪里。记得小学时老师让同学们互相判卷,原来是用了这个原理。

(2) 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两个要素:一是让孩子主动摸索,做的过程中犯错,知道自己怎么错的,有切身体会。二是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错误,犯错是必然的,犯错越多,学到的越多,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责备的机会。

(3) 关注解决方案    孩子犯错了,家长追究犯错的原因,追究谁的责任,其实就是在找承担者,就是要责备他。如果希望孩子正视错误,培养战胜错误的自信,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解决方案。让孩子关注事情本身,直面错误,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4、学会向孩子请教,让孩子成为善于反思的老师

学习被动厌学的孩子,大多在学习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一旦孩子在学习中得到认可,体会到成功,内心得到满足,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好,老师总让我给其他学习差的学生当小老师,我特别开心,学习更有动力。老师还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业,大家都很愿意帮别人找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认真复习了一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比老师给每个人改错的效果好多了。

现在同学互改作业大概没有了,家长给孩子当学生也是的好办法。晓航老师给的案例非常好,小伙伴们可以用实践去验证下,肯定有非常好的效果。

学习反思🤔

        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允许孩子犯错误才能有机会成长。没有想到这里的“允许”还有这么大的文章在里面,特别赞。

        晓航老师给我们提到的“心安理得效应”,让我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哥哥会同样的错误经常犯。因为我并没有引导他对犯的错误做进一步的反思。特别是在看到文章里提到的“很多时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常常追究是什么原因,是谁的责任,其实就是在寻求责备”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对哥哥所谓的允许犯错,其实在寻求责备。比方说,有的时候让哥哥和我们出去运动,哥哥不肯出去。我就会问他:为什么不肯出去。感觉这就是在寻求责备。

        我需要运用本节提到的错误管理法则,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心安理得的效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