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世界较劲了,先抓牢能攥在手里的事

关于这个话题聊了很多次了。

可还想再聊,太重要了!对你,对我,都是这样的。

正式开始!

有时你明明想把日子过顺,却总被各种事搅得心烦:一会儿担心“这事搞砸了怎么办”,一会儿纠结“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一会儿又焦虑“以后要是遇到麻烦可咋整”。

最后越想越累,像被按在原地打转,什么也没干成,还耗光了力气。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总记得,这世界复杂。

可它真的复杂吗?

或者说这个世界复杂也简单。说白了,就是有些事你能说了算,有些事说了不算,还有些事,一半由你,一半听天。

我们99%的内耗,都在“搞不清这三类事”里栽了跟头。

拎不清轻重是我们的人生常态。

先说说那些“你完全能说了算”的事,就叫它A类吧(还记得之前提到的ABC分类法吧)。

这些事看着小,却是日子里的“定海神针”。

穿件舒服的衣服,选本想读的书,把书桌擦干净,把杯子洗亮堂。

这些都是“我说了算”,攒多了就是底气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但比这更实在的是:“那些我能决定的事,做多了,能让我不慌。”

你看村上春树,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写作,写够四小时就停,不管外界怎么评价,他先把自己能掌控的节奏守住。这些小到“几点起床”“写多少字”的事,看似不起眼,却像砖块一样,垒起了他内心的“确定性王国”。

人这一辈子,总得有点“别人抢不走的主权”。

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这部分主权,轻易放弃掉了他们。

不是说要多厉害,而是哪怕天塌下来,你知道“今天这碗饭我想吃辣的就能放辣椒”,这种踏实感,比任何事都管用。

再说说B类事——一半由你,一半不由你(一部分由你,一部分不由你)。这就像推个带轮子的箱子,你使劲往前推,可路不平,它偶尔会跑偏,你不能指望它永远直着走。

比如你想把一件事做好,能掌控的是“我尽力做到100分”,但最后成不成,可能还得看时机、看别人配合;你想和人处好关系,能决定的是“我真心待人”,但对方接不接受,你说了不算。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在B类事里,这“热爱”就是:该使劲的时候不偷懒,跑偏了的时候不较劲。

我认识个长辈,退休后学画画,有人说“这把年纪了还瞎折腾”,他不管;画得不好的时候,他也不骂自己,就琢磨“下次这笔触能不能再稳点”。

慢慢的,他的画居然有人想买了。

他说:“我管不了别人怎么看,也管不了自己能不能成大师,我就管今天拿起笔,好好画两笔。”你看,对B类事太较真,就像攥沙子,越紧漏得越多;松松手,反而能握住该有的。

最后是C类事——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的事。就像天气,下雨了淋着,出太阳了晒着,你总不能对着老天爷喊“别下了”。

比如别人背后怎么说你,你堵不住所有人的嘴?

比如突然来的意外,你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比如时代的潮起潮落,你拽不住那浪头。

但丁在《神曲》里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是硬气,是清醒——你改变不了的事,纠结到天亮也没用。

杨绛先生晚年,外界对她的评价五花八门,有人追捧,有人非议。

她只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不是她不在乎,是她懂:别人的嘴是C类事,自己的日子是A类事,把精力放在后者,才是正经事。

其实,日子过得通透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给生活“分分类”。

A类事,多做。哪怕是“每天喝够八杯水”“睡前不看手机”这种小事,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原来我能说了算的事,这么多。”

B类事,少缠。记住“我只能负责我这一半”,尽了力就够,别总问“为什么不如愿”。

C类事,放下。就像落叶归根,你拦不住,不如抬头看看天上的云。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烦恼来自人际关系”,但更实在的是:烦恼来自“总想管不该管的事”。

你把A类事经营得热气腾腾,B类事自然会往好里走;你对C类事摆摆手,它们反而扰不了你。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不用和世界较劲。能掌控的事再小,攒多了也是底气;管不了的事再闹,放掉了才是智慧。

从今天起,试试先抓牢能攥在手里的事:比如现在,给自己倒杯水,选首喜欢的歌,告诉自己:“这一刻,我说了算。”

日子啊,就是这么一点点,过成“自己说了算”的样子的。

你一定要快乐。

首发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