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泾河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夕阳从九峻山缓缓地降落,山梁泛出殷红的霞光,泾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泛出波粼粼的浪纹。这是我家乡常见到的景象。

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流经宁夏、陕西两省,汇入黄河,在高陵区与渭河交融形成泾渭分明奇观,这也是成语“泾渭分明”的出处,被誉为中国奇观之一,诸如钱塘江大潮、艾肯泉、黎明村日出落三起三落等,这些奇观遗憾未能见过,像海市蜃楼也未遇见过。

我村居垣上面,距泾河几里路。临近泾河边的村以泾河的水灌溉庄稼,水费相对实惠。垣上距河远的靠宝鸡峡的水浇灌庄稼,越处下游的遇干旱常浇不上水庄稼就枯死了,只好割了喂牛羊了。邻村曾经在沟岸上从泾河引流灌溉工程,后来都荒废了。

小时候到夏天,方圆几里的人去泾河凫水。未下雨时水比较清,我也不会游泳,被同村的伙伴邀去河里玩,在那娱乐匮乏的年代里,凫水像是很好玩的。小学四年级夏天周末的时候,我同班同学冯争利小朋友去河里凫水,不慎溺亡。具体情况不清楚,也可能是掉进被淹藏掏沙的坑里了,听人说河里有漩涡冲卷力大,有个同学说有次差点被卷走。学校为了此事严禁学生放学下河,还是禁不止同学下河凫水。我们放学后跑到稍偏远西边的一个村队的河边玩,说是凫水,我就未学会过,会游泳的人也很少,觉得凫水可以避暑,何乐不为呢?有时下到渠里,渠水都淹到脖子了,这么深的渠水我不敢玩飘浮,生怕沉下去站不起来。

小学六年级劳动节同学们相约去泾河峡谷春游,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地穿乡过桥去了那里,当地称“张家山”,其实大家看的就是河,山也不甚高,还未登山顶看过。春天的泾河水碧蓝绿的,水清澈见底,像是透明的丝绸,又像是面蓝色的大镜床。水匣形成的瀑布银花裹溅,轰鸣震耳。水渠对岸的岩边石洞里不时冒出螃蟹来,第一次看到家乡的风光免不住心情舒畅。免不住心动下河踩石过对岸去捉滴水崖洞的螃蟹。

某年夏季下大雨后,河涨水了,我们去河边看,河水浑黄浑黄的,有时还飘着树枝,岸边堆满了被冲散的枯树败枝,有些人捡这些拿回家当柴烧。我们在河边刨别人挖过的花生地,偶尔刨出几个带壳花生都禁不止喜欢。那时候农村喜欢捡庄主收过的麦穗、玉米棒、红薯等,比个乞讨的人还光荣似的。

每逢春节的时候,泾岸两岸亲戚关系的来往拜年,过邻乡的泾河大桥要绕较长的路,大家会选择淌水过河。春暖乍寒的时节河水比较浅,人们穿上雨鞋过河,水势较大时依靠缆绳摆渡的木筏舟过岸,小舟横流过河,人在舟中感到眩晕,迷茫茫的,可能是晕船吧。上初中时有次去河对岸的亲戚家拜年,早上去时淤泥河沙滩水还冰冻着,下午回来时仍沿着原路走,人踏进解冻的淤泥里越陷越深,都埋没了半个身子,幸好亲戚家的人路过这里,赶忙取来绳子绑好人拉上了岸,搞得裤子全脏了,到河边洗了才绕道回家。那次好险,当时回来未看为啥人们都没有直线踏淤泥滩走,要绕到旁边的石滩小路走,要不是人发现及时相救,估计被埋淤泥里了。

后来去了外省很少回家看泾河,有年夏天回家开农用三轮厂和我哥、表弟去泾河峡谷,河水还是那么清,像我第一次去的感觉,我们在河边农家乐租了游泳圈下池玩。

前几年夏天回老家的时候去泾河峡谷,昨天刚下过雨,河水黄浊翻滚涌动,没有一丝清白,可能是人心理先入为主的感觉,心里都疑感了“这是我上学时来的地方吗?”当时郑囯湖正在修建中路边宣传着它的广告,郑国湖也是引泾河水形成的,如今也成了景区。

去年新冠病毒单位放假时回了趟老家,去看了泾河峡谷,以前走的是河东岸,这次走的是河西岸,远远望见河对岸一片银浪幕,就是水匣瀑布,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水那么的蓝绿,那么的清澈,“清泉石上流”如同一幅山水画卷。下到岸边滴水崖洞早已涸竭了只是干岩洞。

家乡的泾河,儿时的风景,故乡的原风景,再也回不去的少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