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顺势谈了离职,从这个庞大的国企平台,实际上领导是描绘了蓝图并极力挽留的,谈话进行了两次,每次都是一下午,感谢他的认可,只是心里已经清晰地明白,基于事实的判断,这个机会不是我想要的未来。脑海里突然闪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想和大家谈一谈我心中的未来教育。
人之为人!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冲击”是好事,重复性的劳动被逐渐取代,这似乎会造成一个极端的可能性:人变得无用。而正因为如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解放了,真正可以思考并实践“人之为人”。与此相对应,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分科教育、专业教育形成的“专才”——只有纵深缺乏通识的人才(这本身也是伪概念,真正的专才肯定同时是通识素质极高的人)——或者说螺丝钉,就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时代。所以,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加强通识教育,让人可以真正成长为人。
目前中国的教育系统是按打造标准品来设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层面的总体水平都不差,兴趣和通识教育却被忽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提了多年却收效甚微。
即便进入大学教育,其教学安排依然主要是在按培养标准品来设置,“自我教育”缺失,只有一些优秀的大学会在入学的时候问一个相关的问题,如清华、北大、浙大,但是这个问题由于很难真正贯穿在四年学制的点滴中融会贯通,往往流于空泛。
“自我教育”是真正第一位的教育,学生在校园中可以充分地自由独立思考,从了解和发现自我出发,弄清楚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他需要努力的,什么是他需要思考的,什么是他的责任和权利,这种“自我教育”是真正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笃定的成长力量,他不一定是功利的成就,但一定是长远的幸福,是啊!幸福本来就跟“成就”没有绝对关联,拼命挤独木桥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迷茫。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
中国儒家的“六艺”、西方传统的“人文七艺”(博雅教育)也是这种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学校不该只是学生未来就业技能的培养者,而更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帮助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打造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和逻辑判断能力和独立学习、自我教育、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益终生。而通识教育等就提供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力量源泉,即冷静判断的力量、沟通风格的力量和问题定性的力量。
怎么样养成独立人格?多读书、勤思考、常践行。这九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怎么做这九个字?其根本就是通识学习。只有拥有这样的通用能力,才能引出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智慧,保持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底色,才能让我们不会陷入“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真正过想过的日子,将理想照进现实。
自由,也唯有自由,才能是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控、自律的人生观,而无数个夜晚的学习和静思,无数寂寞时光的堆积而成的成果就是,你失去的只是人生的枷锁,获得的却是自由!而这最高层次的自由,或许就是无穷无尽的法则尽在掌握,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