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在求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
——题记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
1926年,46岁的鲁迅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作者能在二十年后写这些铭记于心的文字。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二是怀念恩师藤野先生。鲁迅用平实的文字,讲述他在东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离开仙台之后三个不同点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东京,鲁迅看到“清国留学生”极其厌恶。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这也是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所以文章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与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相呼应,为去仙台认识藤野先生做铺垫。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一个外国学生那样的关爱,并在学习科学知识上严格要求。这怎能不让22岁的鲁迅铭记一生啊。时至二十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仍时时记得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感动着鲁迅先生。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过去的往事会历历在目。
与藤野先生相识。鲁迅先写藤野先生的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笔法精炼,白描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一下就记住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声调,穿着不讲究,都给当时的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藤野先生相处。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文章主要写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三件事。一是添改讲义,下面是一段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藤野先生温和中带有严厉。等鲁迅拿回所抄的讲义时,藤野先生已经把鲁迅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增加了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
二是纠正解剖图。文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段首的总括句,引出藤野先生严格要求鲁迅画血管图时,要按照实物去画。
鲁迅在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期间,藤野先生为他不敢解剖尸体而担心,他还问鲁迅先生中国女人怎样裹脚的事。
这四件事是鲁迅和藤野先生密切接触的典型事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恩师的教导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接下来的两件事促使鲁迅改变求医救国的念头。“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让鲁迅最终弃医从文。
至此鲁迅离开仙台,别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把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作为纪念。鲁迅先生答应藤野先生回国后再把自己的照片寄给他,但最终没能实现。
文章末尾,照应上文,点明主题。回忆藤野先生和爱国之情,一明一暗的线索贯穿全篇。
今天我又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心绪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