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每次念这几个句子,我的眼前都会浮现那令人神往的景象:红砖绿瓦的围墙内,柳树下,和美女对饮。美女的纤纤细手,白白嫩嫩,端着酒杯朝我走来。谈人生,谈理想,将从此时开始。三杯酒下肚,胆子越来越大了。后面的词句就不想念了。一阵狂风刮来,吹翻了酒杯,一言不合,美女负气而去,留下了一连串的错。
文人情怀,多愁善感。我到现在,还会经常想起迟子建的那篇《伤怀之美》的文章。字里行间,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全篇,但是内心却美美的。有时候,人真的很享受伤感。伤感,破败,颓废,这些都是文人的法宝。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文学。有人说,文艺作品总是要告诉人们点什么。是的,告诉人点什么,没有错。可以告诉你他的伤感,他的情怀,他的思想。这还不够吗?
早年间,我看迟子建,看林白,总是能引起我的强烈的共鸣。那场景很容易在我的眼前浮现。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我看过几十遍。我这人就是这毛病,看书种类很少,如果列一份读过的书籍的清单,我可能很少。但是,一本书,我可以看十几遍。翻来覆去,常常是随机翻开一页看下去,看的天昏地暗。 中国的小说,现代的,我看的最多的,恐怕就是王小波和林白的。他们的书籍,我几乎都看过,而且都是看了几十遍。别的作家的书比较少看。
很多人对我的这种看书的方法很不屑。他们说我看书的涉及面太窄,限制了我的眼界,这也是一种说法。我没有反对。 每个人看书的目的不一样。家长们看书,多半是怕被小孩子的问题问住了。
常常听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懂了吗?是的,我也常问别人。可回头一想, 其实也不需要懂什么,就是一种共鸣而已。我读林白的书,很容易把自己装进去,认为她是在写我。可是她明明是写他自己。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人的战争》里面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子,那种孤寂,无聊和空泛,而由于这些又能让她产生无限的想象。在她眼里,医院后院的草地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人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我就觉得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情景。这就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同样的一个场景,你和我眼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共鸣的问题。比如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有一种心情是兴奋,也有一种心情可能是很淡漠。心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如果是旧时的恋人呢?肯定会有人这样问。那么,能允许我也平淡如水吗? 虽然我是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但是,过去了,就回归了平静。不可能烙上烙印一辈子不能忘怀。但是偏偏有一种荒唐的推论是,那是因为你没有付出真爱。如果你真的爱过,你是会一辈子忘不掉的。要不说荒诞呢。怎么就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也或许,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的概念是不同的。 对於爱情,人们大多会给他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怎么夸张都不觉得过分。有说崇高的,有说神圣的,有说骗人的,有说根本就不存在的。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他们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大不相同 。
那么爱情应该怎么描述呢? 我就不要说我的理解了,每个人有自己的对爱情的理解,我说出我的理解,又会遭到别人的否定。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或者定义。 有人认为爱情是个鬼,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鬼,那么爱情也就没有了。也有人认为爱情是风,能感觉到他确实存在,但是看不见她的具体形状。还有人觉得爱情就是一张桌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在上面放一些碗筷和茶具。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才会有人信誓旦旦说有爱情,还有人信誓旦旦是没爱情。他们的话都没有错。他们说的都对。只不过他们各自表述的爱情不是指的同一件事。
今日无事,闲聊两句,纯属闲的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