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你还是你吗?
选择《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除了作者是李笑来,还因为看到书名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一部英国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同样也很值得看。
科学家告诉我们,细胞的更替,都是循序渐进的,有的细胞老化,有的细胞新生,就像此刻,你的身体里就有一部分细胞被新的细胞代替,不是说这一刻全部的一起换掉。新老更替不是立马完成的,所以你还是你,不是另一个生命。
科学家还说:人体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新代替旧。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历时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你就是你,你也不是你。
细胞的更替带来了成长。
成长常常是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来激励我们。
李笑来老师认为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生。
所有的重生都是主动选择,主动不断磨练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理性决策能力,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同时记住: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做一个长期主动持续升级自己的人。
所谓的“不断再生”就是我们意识到这些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必要性,于是给自己设置提醒模式,给自己发展自动更新模式的持续动力。
(比如给自己设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换代……)
当你开始在意自己的操作系统效率,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它。
那么打磨操作系统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答案是——学习
以前总觉得自己自学能力不错,慢慢才发现,其实并没有。
学习如何学习再去学,学会掌握技巧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持续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
学会“独立思考” , 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
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
想到,学到,当真做到了,才是践行,也只有践行,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那些能够把七年这一辈子活好的人更在意的是自己当前的进步过程,更重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及其准确性,以便明天会更好。
他们更加接纳自我,修炼自我,有能力优雅地不去处理非议。
淡定,不去处理非议:
这样可以给你一些线索去理解那些人的思考方式;
偶尔你会发现是自己的表达不清楚才招致误解;
还有些时候恰恰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能确认自己确实是对的~
乐观是一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才能生成的一种态度。
人生苦短,你需相信定有好运相伴。
保持开放: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
围墙的作用除了可能提供一些庇护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让别人走不进来、也让你走不出去。
身体就是本钱,本金最重要。所以坚持锻炼吧.这样你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过更多的七年。
还记得美剧《越狱》里主角是怎样运用胡克定律凿开那堵厚厚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墙吗?
试想一下终于破冰的那一瞬间的感受。过往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终于“入水”了。
都说我们肉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入水后看到的世界会是怎样?
如果你也期待“破冰”,期待下一次的跨越,好好积累,做一个终身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