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何读论语 018

——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3     八佾第三

第三篇共26章,今天看看17-19章。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先要知道“告朔礼”,是指当时每月初一会用一只活羊到太庙,告请原先藏好的新的政令(当时在前一年尾指定来年每一个月的计划)。这是对政令的恭敬,对天子的恭敬。

后来鲁文公因病四次没有参加“告朔礼”,他死后情况更是每况愈下,使得这个礼徒留形式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子贡“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认为既然礼已经没有意义了,那就不要再牺牲牲畜了。孔子想得更深一层,他更为珍惜的是这一项礼所承载的臣子对天子的恭敬、对政令的恭敬;如果连最后的承载体都没有了,这项礼才是真的废了。

如果形式还在,总有复礼的时候,才可以让这项仪式流传下去,让后人去感受礼背后的含义。

何何个人对于父母教与的日常习俗、礼仪也不愿丢弃,所以生日有感受、年节有气氛。这种感受、气氛不是纯粹用人多能够创造的,它来自于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气息。因为有礼的传承,才能让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区别于单调无味的“人”。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原文是孔子对当时君臣之间“失礼”的感叹(前面的章节3.1,3.2等有提到),感慨正直、有礼行为的困难。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有领导来你办公室考察问候员工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停下手上不紧急的事情站起来?

我就有过这种体验,当时有同事坐着无动于衷在做无关的事情,没有问候也没有起立,并且事后认为这是属于巴结讨好的行为。我那时候还没有看《弟子规》,也还没有读到《论语》这一章,只是从内心认为“这是长辈,我应该表现得有礼貌,长辈进来,我应该起身”而已,事实上,这也是我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的教导。

直到读了《弟子规》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读到《论语》关于“礼”的各方面论述,我才明白,有些事情不是说别人笑话你你就不做,而是我们自己应该知道对方才是应该羞愧的人。

你的善良、知礼,藏着自己的运气!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道:“君主差使臣子做事、臣子事奉君子应该怎么做?”孔子说:“君子差使臣子的时候礼要到,臣子事奉君主要尽忠。”

这里涉及到领导应该怎么领导团队、对待下属,在前面有过相关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后面12.11章会提到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上一篇  专题目录  下一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