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生花

读睡上看到一首诗:

被写信的画面感打动,直接脑补了民国文人大家与爱人或友人鸿雁传书的场景:

在夜深人静的午夜,万籁俱寂。一盏台灯,一人独坐案头,执笔写信,片刻点起一支烟,边写边思考着。或是自己最近的状况,生活的琐事,或对爱人的思念,或是关于政治或观点的见解。

那时的信大都是毛笔写的,白色的信纸上漂动着墨黑的繁体字。相对于今天细细的笔体,那时微胖的毛笔小字体更有影印的感觉,也更带有写信者心性的影子。民国至今,字形由粗变细,字体由繁变简。简化了书写的繁琐,但总感觉减少了文化的味道,原来的文化传承只能去那个时代的遗留物中寻找。

我与信

从小至今,没认真写过几封信。印象的几次:老师布置的写给妈妈的母亲节感恩信、没寄出的表白信。好吧,只记得手写了这两封。。收到过一次同学的明信片,看到上面漂亮的字体才感觉自己的字太“飘逸”了。

书信时代已逝去

爸爸经常和我聊起他年轻时在部队当兵的事。八十年代家里寄信,还有妈妈寄信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送到部队里。三十年过去,如今书信濒临失传。

信息化时代,写信寄信是效率和时间的敌人。书信的使用缩小至情书表白、信友、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主义,成为文艺浪漫的一种腔调。

深层的精神沟通

现在感觉,写信的美好不是强迫症式的认真,而是边写边沉淀思想和文笔的过程。慢慢理清头绪,通过落笔展现给自己和收信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