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残留的伤痕

研究生的课程明显比本科期间难出很多,而且你会发现各流学校各种本科学习背景的同学混杂在同一个专业或方向里,虽然授课老师无一例外全是教授,但他们也很苦恼课该怎么讲才能照顾到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再加学校明文要求研究生课堂重在讨论散发式教学,而不是本科或中学模式的满堂灌。所以,各科老师不得已都作出了类似的选择——从第一周上课就抛出至少是学生人数1.5倍数量的研究问题,要求学生回去自己查阅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从两三周后开始每周2名或3名同学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他所选择的研究问题的研究情况和结论。讲完后,其他同学或老师提问,交流完毕后老师再进行点评或进一步阐释补漏。

对我而言,相较于本科的课堂模式,这样的上课方式给我更大的吸引力,也能让我迅速地了解更多的知识面,感觉特别棒,甚至激发了我极大的学习兴趣。有意思的是,时常在主讲的同学讲完后老师问:“同学们对刚才XXX讲的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想法?提出来交流一下”,这时下面的同学一片安静,感觉一根针掉地上都能清楚听到,似乎都屏住呼吸埋着头或玩手机或望着桌面,甚至感觉有人恨不得把头钻进裤裆,看上去比放了滔天大罪还更有忏悔之嫌。老师看着很无奈地示意台上同学下来,然后摇摇头自己走上讲台讲课,并巴拉巴拉几句,总的一个意思就是:大家现在是研究生了,不能再像本科生一样机械地接受别人所讲,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要善于分析问题、质疑他们的观点。

这是前两次的境况。

第三次,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整个教室特别安静的那瞬间我感觉到空气已经凝结成冰块,堵住了每个人的喉咙,台上主讲的同学有些尴尬地望着台下,感觉到好像刚才他在讲的时候根本没有同学在听所以现在也没人提出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对话交流似的,老师也有些难堪,虽然各位老教授可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氛围好几年甚至一二十年了。还没想清楚我到底该不该打破这种沉默时,我的左手已经“出卖”了我,老师终于嘴角上扬,微笑示意我提问。

第四次(隔了一周)上课时,这种氛围没有丝毫改变。没变的还有一样,那就是,还是我提了个问题,当然,这一次在我提完问题后Z同学也提了个问题。尽管他在我之后提,但他让我感觉到自己不再孤单、另类,我打心底感谢他。

对,我提过两个问题,这学期以来,平均每个月一个,也就是说每四周提一个问题。实话讲,我提问的时候也有些顾及,但我感觉到这样沉默的气氛实在太压抑、太尴尬,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研究生身上应该有一些与本科生不太一样的地方,至少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讨,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而真正推动我的胳膊先于我的大脑举起的是若干年来随着自己的认识提升逐步在我内心形成的“教育观”,可以有些不太成熟地讲:I have an education dream!(我有一个教育梦想!),在我的“教育观”里更看重学生的自主、自助式教育,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爱干、要干的事儿,把课堂变成学生爱来、要来的地方,把老师变成学生需要但又不依赖的引路人,把校园变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冲两杯咖啡围桌而坐探讨学习或席地高论观点的精神及思想乐滩。但是,就目前我所见到的国内算是比较高水平的高校来看,long way to go(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愿望,也许有一天会实现,也但愿有一天会实现,但必须从打破“沉默课堂”开始!

然而,就在今天,我彻底感到绝望,至少让我感觉到这个愿望实现恐怕有生之年是不太可能了。

下午课间,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把我叫到他们那侧,轻声但很认真地告诉我:“明天和周四该我们汇报ppt,你就别提问了哈,有问题我们私下交流”……我感觉自己“没听清”,又让重述了一遍。听完微笑着表示一定配合,同时问了句“如果到时候没人提问的话,会不会有些尴尬?”,其中两个说“是挺尴尬的,但是很害怕回答不上来,要不你先把问题告诉我们吧……”,我表示已经听不下去了,但还是很礼貌地承诺不会提问的。

回到座位上,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去找Z同学,我只是感到悲怆至极……

第二节课,我的思绪在这件事上打转许久,我在回想前两次我和Z同学的提问是不是太难太刁钻,NO,不可能,我算是跨专业学习,所以我还记得第一次提问时开头还说了句“我本科学的不是这个专业,所以提的问题可能会特别基础……”,而Z同学的问题我也感觉不到难以解释。

可能,我是真的把这件事情小题大作复杂化了,这三位同学很可能只是单纯地没有准备好所以害怕被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提前打个招呼,仅此而已。但,这无法掩盖十几年应试教育残留的伤痕:学生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学生也害怕被提问害怕说“不知道/不清楚/不懂”,尽管还有些见地的老师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当学生害怕说“不知道/不清楚/不懂”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透顶,因为,学生把自己假设成了万能的完美者,认为自己应该无所不知,因此,若暴露出了有所不知就会感到特别失败或者丢人!当然,我要说的是,这并非学生之天性,而是教育之过,这里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小,我们就被赋予伟大而沉重的目标,要成为“三好”、“十佳”、“万能手”……似乎,我们应该天史地理人文样样精通、无所不知,所以,我们习惯了“这个我知道/我懂”甚至有时不懂也装懂,就像给本科生阅卷时时常会碰到有很多学生压根不知道这道题怎么写但还是会七拼八凑胡扯一堆(甚者铤而走险——作弊),绝大部分是张冠李戴、反正笑死人也不偿命,这样做一是老师称之为答题技巧——不会就编挣个辛苦分,二是因为丢不起人!可我就想不明白,诚恳地说一句“对不起,这个问题我还没研究清楚/暂时还不明白”能让人半张脸上的肉掉下来吗?!何况,这只是个汇报交流,还不是考试!

呜呼哀哉!应试教育留给我们很多"硬"知识——硬得活不起来的知识,还有善于掩饰自己无知的可怜的面子,还有一个个沉闷的课堂,除了这些,我好像暂时罗列不出别的。

如果,此生还有机会从事教育,我希望从小学生开始抓起,至少让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提问不再像我现在一样小心翼翼的,也不像我一样在提问后被同学善意地提醒,更不需要害怕说一句"对不起,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你",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交流、大胆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搞懂,下去我思考研究后跟你交流"!

只是,如果以上能如愿,我还贪婪地拥有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愿望:希望一己之力引导培养的那么一点大胆思维能不被势力更强大的氛围环境所压迫,以至于在某一天只好流产,如果真这样,那一定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好在,现在的国内大环境和教育观正在悄然转变,素质教育正在中华大地慢慢破土发芽,这点毋庸置疑。是的,我们必须这么做,教育乃民族强盛、国之兴旺的根本,本不固,何以参天?!

愿一切向着黎明、向着阳光。

2016年10月最后一天   宁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次母亲回忆我即将出生的时刻,雨下得很大!未足月的我在家里出生了,面对计划生育的围追堵截,妈妈带着我做农活躲...
    namesack阅读 155评论 0 0
  • 不管怎样,老历的十月一日是姥姥生日,就是新历的11月18日,我一定会拿红包过去的 肯定是要孝敬姥姥,即使我们吵架了...
    基__250303阅读 138评论 0 0
  • 今早上起床困难,是第二个起来的。可还是最后一个走的。主要在衣服的选择上花了太多时间。这是大问题!总是不知道怎么穿才...
    xtwn阅读 276评论 0 0
  • 昨天夜里,下起了小雨,因为没带雨伞,只好在晚秋的深夜饿着肚子做完本期「软糖精选」,希望它们在深秋能为您带来一丝暖意...
    某个mouge阅读 1,703评论 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