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洛阳,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历史的城市,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 。

    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在洛阳历经的诸多朝代中,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时期,洛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洛阳,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到了唐高宗时期,洛阳与长安并列为两京。武则天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 。这一时期,神都洛阳规模宏大,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和神都苑,有3市109坊 。城内建筑辉煌壮丽,明堂高91.43米,号称“万象神宫”,还有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天堂”。交通方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洛阳成为运河中心枢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连接南北,汇聚天下物资财富 。商业繁荣,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三大市场,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商业活动频繁。

    当时的洛阳,对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国内,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各地人才汇聚,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殿试制度在此开创,选拔出众多优秀人才。国际上,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外国使节、商人、僧人等往来频繁,世界各国君王还为神都建立象征世界中心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彰显其国际地位。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洛阳学习文化、制度。佛教从洛阳传播至东亚各地,白马寺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据点。

    历代王朝在洛阳统治期间,文治武功各有建树。西周营建洛邑,确立“建中立极”的都城选址理念,影响后世都城建设 。东汉时期,太学规模宏大,最多时学生达三万余人,蔡伦改进造纸术,班超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习俗、经济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龙门石窟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开凿,成为佛教艺术的瑰宝 。这些文治武功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为华夏文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洛阳,这座千年古都,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来洛阳之前,就对洛阳有着莫名的好感和无限的期待。所以这次来洛阳,我在这千年古城参观游览了5天,而且平均每天都走超过两万步。

    虽然很累,但看到了洛阳的过去和今朝,还是很开心的。

    洛阳的特色美食我也特别喜欢,尤其是“秦掌柜”的葱烧“黄河大鲤鱼”,用现在孩子们的话说:“哇塞,超好吃耶!”,这道菜我连吃两顿,还想着有机会再来吃两顿。

    离开洛阳时,心里还真是有点恋恋不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