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我有“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二零一六年五月,杨绛先生病逝,“我们仨”又团聚了。


我们仨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杨绛先生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她踉跄的脚步,她在古道上的寻寻觅觅,她压抑的悲痛,她心上的血泡,她三里河的家,她心中的“我们仨”。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走上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又相失。丈夫女儿双双病重,先后离开,杨绛先生当时经历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期颐之年,发出“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的慨叹。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杨绛先生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日子,她眼中那个“拙手笨脚”不谙世事的钱老,她一家三口挤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学“尖兵”、锺书认为的“可造之才”、公公心中的“读书种子”阿媛。而这些,都留她一个人怀念。


杨绛与钱锺书先生

读完一书,令人歔欷。杨绛先生用最素的文字记录了他们仨最真的情,感觉只是一位年迈的长者在你面前把他的一生向你娓娓道来。

杨绛先生一家是平凡的,“‘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罢了”。一家三人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能相聚相守在一起,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满足。这样的一家被看成是理想的家庭状态,而这不应是家庭最本源的样子吗??相爱相守,与世无争,只要家在,生活就在。现代的家庭都太喜欢“与人争夺”了。

死亡可惧可畏,但死亡不是绝望。对杨绛先生来说,这只是与家人的“失散”,“失散”则必有“相聚”之时,“我抱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面对生死这样的淡定和从容,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我们仨》。


杨绛、钱媛与钱锺书一家

我们仨团聚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记得最初是什么时候把这本书买回家的。只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一有空闲就喜欢往书店跑,慢慢搜寻自己心仪的书籍,一旦发...
    花問阅读 1,454评论 0 7
  • 1.如果再换个角度,想想人人生而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去做一些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思考,人才...
    dora853阅读 192评论 0 2
  • 原创31 《众筹的三大谨记 八项注意》 众筹七期 冯志慧 不知道是众筹的魅力,还是朋友圈...
    冯志慧阅读 2,173评论 0 0
  • 我相信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每一个人总有一个部分是独特的,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灵魂的气味,这种气味印染在我们走过的...
    魏相相PearlWei阅读 416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