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就忙着做针线活。她会吩咐我怎么准备食材,怎么做,如果碰到比较有难度的,就让我给她打下手。每天看到的妈妈都是忙碌的,几乎不能和我们好好的聊天说话,为了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努力学做家务活。那个时候我们最渴望的就是台风天,那样会停电,妈妈不用上班,在家也做不了什么,就能和我们一起下跳棋,聊天。
渐渐地“阿冬好惜”,经常从老婶口里说出,为了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我更加努力。这个时候小姨结婚了,小姨是榕江手表厂公派南京学习的技术员,所以是见过世面的。小姨是精致的人,生活充满仪式感;姨丈的嘴刁,所以平凡的食材来到小姨手里都会变成与众不同的美味佳肴。妈妈认为我懂事,会做家务,常派遣我到小姨家帮忙。
小姨家是赶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自主创业,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批。小姨精致,姨丈嘴刁,跟着小姨,我学会了对食材的整理,收纳,配搭,摆盘。
毕业后,家里的餐食基本都是我准备的。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想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做,而是开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想分担。
民以食为天,吃饱才有力气干活。这说明吃是多么重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怎么合理、有营养的吃,这时脑经大开动啦。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搬离大杂院,住到手表厂的宿舍楼。这里住的都是手表厂的员工,有些也是趁着改革开放先富起来,市井气息浓厚。他们大多也经过物质紧张时期,所以对于开始丰富的物质感到新奇,休息日就是大家琢磨吃的时间。
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菜谱,就是在长辈、邻里之间,口口相传学习做饭的技巧。
婚后真正当上灶台一把手,要亲自到菜市场采购,然后合理分配每天,每餐的餐食。因为有了10多年的“实战”经验,入厨并没有觉得多痛苦。但是真正要掌控全局有时难免手忙脚乱。
随着孩子的降临,担心孩子吃了不健康的东西,认真钻研,苦练厨艺。把朴素的食材做成阿仔喜欢的美食,看着她吃得欢,那种感觉 ,神奇而美好。这时才算是与柴米油盐握手言和,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用心制作美食和大家分享,是我家的传统,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品尝美食话家常是最幸福的时刻。相公工作原因经常不着家,给他准备喜欢的小菜,米粥是我表达爱他的方式。他是一个准潮汕胃,只要他喜欢的小菜我都学着做。
大家都知道我经历生死之交,没有办法回报大家,只能做做餐食。每当大家吃我制作的美食,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我想:在柴米油盐里修炼,才是最接地气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