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电子书
一、儿童、生命、成长
1.儿童是被莫名其妙的痛苦纠缠的牺牲品。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它对人的影响会一直存在。
2.人类并不是单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内在富有积极创造力的产物。
3.生命是神圣的,对于婴儿,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崇敬的态度,神圣地对待这个幼小而神秘的生命。
4.“实体化”就好比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促进柔弱的新生儿不断良好地发育,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断成熟起来。这个使新生儿不断完美发展的过程,就是“实体化”的重要体现。
5.新生儿具有天生的自由权利。人类并不是单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内在富有积极创造力的产物。
6.儿童自身的成长对其个性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过程要想良好发展,就必须遵守某种规律和服从某个进程。
7.进行实体化的儿童需要一个积极的环境,只有如此他才能让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最理想的环境就是外界充满温暖,周围的一切都会喜欢他,愿意接受他,而不是极力排斥和伤害他。
8.与其说是父母造就了儿童,还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之父”。我们要把新生儿这种成长的力量看作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要努力帮助他充分展现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个创造性的过程,每个新生儿才能顺利形成不同的个性。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新生儿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同时为其准备好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9.敏感期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是生物在初期生长发展的阶段所具有的特殊的敏感性。儿童有特殊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内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它能让儿童轻松地征服事物,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的知识。
10.儿童之所以会反复无常地出现某个行为,是因为儿童的行为长期受到成年人的错误对待,自然会反复无常。儿童发脾气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敏感期更是如此。其实只要儿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身边的事物让他不觉得对他构成威胁,他自然会平静下来。
11.敏感性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时,儿童的内心就会变得特别愤怒,会产生一系列激烈的反应,这些敏感性就会在这些反应中表现出来。
12.我们要观察儿童平时的表现,因为儿童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心的反应。根据这种表现,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帮助。
13.一般来说,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大约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并持续到第二年。我们就必须注意,在儿童对秩序敏感的时期内,在适当的位置找到适当的物品,能让儿童获得快乐。另外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也被叫作“内部定位”。它可以使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甚至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14.我们注重儿童内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很多儿童的敏感期能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五岁左右。这个时期是非常神奇的,儿童会用惊人的方式感知外界环境。
15.儿童在敏感时期是有一定的理性的,并且提供了动力和能量。
16.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受到大自然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引导会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儿童与成年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并不只是程度或者大小的差距。成年人给孩子看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就像是这些东西以前儿童从来没见过一样。对于儿童发展起绝对作用的还是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心理也是独特的。
17.儿童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他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内在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弄清楚的。没有内在的冲动,没有什么原因和动机,儿童是不会做出任何反应的。有人认为儿童的行为只是一时兴起。即使是一时兴起,也是有原因的。
18.儿童的心理个性和成年人的心理个性相差很大,这是一种内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高低。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地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我们对于细节的疏忽,就会让儿童理解成无能和蠢笨。
19.虽说应该是双方进行调整,可事实上儿童还是受害者。儿童被迫做出调整,以适应成年人的生活。一旦儿童的行为违背了成年人的意愿,或者儿童的想法和成年人的想法发生冲突,那么儿童就会受到成年人的打击或限制。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也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在爱孩子的名义下进行的,成年人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20.儿童在童年的时候,随着身体的发育,内心也会有种对自我的认识。此时,他的本性非常具有创造性,对暗示也特别敏感。儿童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模仿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被成年人的一些行为所吸引,并会自然地去模仿这些动作。
21.正常儿童的行为和平时我们说的并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伴随着思考和沉思,他们在行动的时候会受到理性的控制和指导。这样的儿童同样会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会对有兴趣的东西反复研究并且利用它,这种自我控制是难能可贵的。
22.经常做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可是人们都忽视了运动的另一个作用,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自信,磨炼人的意志力。运动也是培养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个人理想的提高和旁观者的热情迸发。人可以进行理性的判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如何行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客观的世界有个模糊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抽象概念。身体活动就像是一个纽带,把人的身体和环境联系在了一起。可是内心的活动方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念,一种是将内心通过外在表现出来。
23.每一孩子都是那么地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需要父母给予他们帮助。所以,他们给予父母爱,是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伟大的偶像。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唇动,掌握词汇,掌握这门陌生的语言。孩子可以根据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存活。我们就像是孩子的生活导师,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24.孩子在长大成年人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反复进行训练。他在与周围环境的磨合中,不停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同时,也要一直丰富自己的感情。
25.孩子不是为了利益或者是想要人注意自己才进行活动的,孩子活动的原因是他必须这样才能成长。
二、对成年人的启示:
1.社会赋予成年人对儿童的权利却是巨大的。成年人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成为他们的塑造者。
2.要想正确地教育儿童,不再重走旧路,就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让成年人从内在的冲突与错误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要能做到,那么一切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如果成年人不肯妥协,不愿做好纠正错误的心态和准备,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儿童。
4.成年人就如同一个付出汗水和辛苦后获得丰富物质的富人,不能够理解那些汗水中的艰辛,也不能理解当中的辛苦。已经取得的社会地位使成年人变得麻木不仁。对于理性、意志、肌肉,我们之所以可以熟练应用,是因为我们体验过成长的不易,这也让我们得以适应世界。我们现在拥有的经验,是从儿童时期不断积累而来的。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行动而行动,非常接近生活的真谛,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是我们成年人不了解,也无法重新记忆起来的。
5.在孩子为这种内心的和谐努力、快乐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却被成年人破坏了。而成年人却对儿童的心理一无所知,也对自己的错误的行为更是一无所知。当儿童的专注被成年人突然打断时,或者成年人企图让儿童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儿童心理的构建就会受到阻碍。
6.成年人必须要以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介入,而不是一个有着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皇帝或者是一个有绝对审判权的法官。
7.一个强大的人会运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对弱者暗示,这种暗示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其实儿童也是有内在需要的,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根本没有考虑到儿童内心的真正需要。但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这种本能也是可以控制的。
8.成年人在对待儿童的时候应该用合适的方式,要放下自己的优势来配合儿童的发展,要真正地满足儿童的内心需求。
9.成年人想要真正帮助儿童学会走路,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正常步伐和某些机械性的目的,使自己的步伐适应儿童的步伐。
10.假如说一个成年人同意儿童可以随便触摸东西,也可以随便玩弄、挪动东西。可是在儿童活动的过程中,成年人的心里会有种莫名的冲动来控制这个儿童。
11.成年人并不懂得孩子出于本能而进行的活动,当孩子第一次把这种本能用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成年人就会觉得特别惊奇。成年人知道,要想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地帮助儿童,就要对孩子做出很多让步。他必须舍弃自己的某种脾性,对环境的要求也不能严格,但是这样一来,会和日常生活发生冲突。可是如果孩子不能和自己喜欢的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那么他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和不允许孩子说话是一样的。
12.对于经验丰富和心理成熟的成年人来说,处理事情时很必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争取最大的效益。这样成年人在做事的时候就会考虑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件事情做完。当成年人看见儿童付出很多的努力后,仍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的时候,自然有种想要帮助儿童的冲动。但是孩子的壮举是要成年人克制自己的,只有成年人不去帮孩子,孩子才会自己完成。
13.行动的节奏,不是个可以随便改的概念和习惯。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形,是一个人特有的特征。当一个人的行为节奏和我们自身的节奏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快感。可是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节奏以适应别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一些行为,同上面所说的情况差不多。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儿童也喜欢在这种不慌不忙的节奏中进行某些活动,可是儿童的节奏和成年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当成年人看到孩子做事的节奏时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就会有种想改变儿童节奏的冲动。
14.成年人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成年人可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鼓舞,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年人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儿童可以通过看书学会自我引导。成年人若想让自己的指导是正确的,就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缓和的心态来慢慢地行动,这样儿童才能清楚地看到成年人行动的整个过程。
15.意志想要得到实现,必须依赖于运动,所以儿童在把意志转化为实践时,成年人应该给予帮助。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这是儿童的天然欲望。如果这个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他的智力也就无法表现出来。意志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是行动的指挥者,也是心理发展的促进剂。
16.我们如果能够按照一般规律做事,并且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我们将会感受到爱,这是我们健康的标志。我们的爱是出自内心,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喜欢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挚爱或者疼爱。孩子是那么的友爱,他们的一切都被爱所包围。
17.如果我们可以把真爱给予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其实就是我们寻找的关爱对象,他们就是生活中的耶稣。
18.有的时候,成年人要放下竞争的心理,让自己平静下来,欣赏世界的单纯。在这个环境中,人们能够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成为不一般的存在。
所以,人类要有改变的勇气,让自己抛开过往的生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打开儿童的心灵之门。
19.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力,只要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就能成为适宜孩子成长的社会。
20.在对孩子实行教育时,我们必须要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成长的需求,要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生命是自我创造的,它靠自己的内在生命力推动着自己向前发展,而外在环境只是给生命发展提供了条件。
环境对生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环境对生命的正面影响作用越强,个体的生命就会越充满活力、越旺盛。反之,环境的负面作用越强,生命就被摧残得越严重。
对于人类也是一样,我们要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而不要为儿童的生命成长设置障碍。这样,儿童的生命才会永远向前发展,他最终会成为一个胜利者。
三、对教师的建议:
1.我们应该把研究方向转移到关注儿童的每个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实的基础上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研究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儿童的成长,并且避免教育的误区。
2.我们知道了,儿童和成年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这种本质的区别就是,成年人有能力控制自己,但是儿童在成长时期,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他的成长仅仅是要依靠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3.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中,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从自己的习惯中走出来,转到我们的发展方式上来,而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做的工作就只是帮他营造一个适合他的生存世界。
这样看来,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只要保证给予他适合的环境让他自由发展自己,他就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心理发育。
在儿童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儿童,在我们创造的这种适宜的世界中,他们依靠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他们自信的表现。
从这点上看,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在我看来,这个规则应该是保障儿童有一个适宜的、有利于自身自由发展的生存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才能让儿童有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否则,我们接下来对儿童进行的研究,还是会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帮助,也不会有任何结论。
4.儿童最需要的就是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才是儿童成长和创造的重中之重。
除了环境的要求,第二个工作的重点就交给了老师。老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为儿童的成长改变自己那些可能妨碍儿童的行为。
5.在我们的工作中,还要注意关键的一点,我们在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或者尊重儿童的特征。
6.儿童之家的一些教育案例和方法:
三岁小女孩不断重复练习一个动作。
孩子对玩具有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的都想要。
练习保持安静
等到无意识的苏醒才教读写
儿童正常化(皈依)
7.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内心是安静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大家的眼中,这种安静应该是沉稳的个性。可是更学术一点,安静却是一种内心没有波澜壮阔的波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平坦的陆地,总之,这种安静就是教育工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种动力。
在安静的心态中,包含着谦逊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这个就是能够客观观察孩子的前提。所以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这种能力。
这样总结下来,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必备这三点而已:合适的生存环境、内心平和的老师以及能够引发孩子兴趣的教具。
8.我的要求是老师一定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避开自己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和孩子拥有良好的联系。那么最开始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不好的情绪,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善自我而不是批评孩子,帮助孩子改正他们的缺陷。等到我们把挡在自己眼睛前面的障碍扫除之后,我们的双眼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障碍是什么。
9.当有了这种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克服它。在这里,我介绍两种方法。第一,找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并解决它。第二,学会在表面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然,我们首先要在表面上控制情绪,因为只有当我们心态冷静、平和时,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会给予别人尊敬,代表欣赏别人;改变不好的环境,说明可以净化心灵;尊重别人的意见,可以变得平和;在维持生活的基础上奋斗,能获得快乐;遵守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自律;得不到想要的贵重物品,可以帮助我们节省。
10.就算我们做得不对,责任在我们这里,我们也会无意识地找各种借口。这种行为,不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而是会滋养我们的缺点,因为这样缺点就可以被巧妙地藏起来了。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当然也包括老师,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不良的行为,虽然说承认这些会伤及我们的自尊。
11.工作中我们不需要评论孩子的行为,也不用认同孩子的行为,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发展,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了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用自己心中的道德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要把那种错误的、对孩子不利的观点抛离我们的内心,然后将我们健康的心理发扬光大。
12.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孩子的活动是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活动中找到孩子想要达到的目标。
孩子不停地练习没有任何的目的,相反他们不再活动也不是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想休息了。
13.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教师要具有引导孩子遵守纪律或规则的特殊技能,使孩子逐步达到自律、不断完善自己的自制能力。教师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纪律,会让孩子终身都受益。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自由地走动而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孩子也不是被迫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那么,他就成了一个真正守纪律的人。
此时,孩子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为了别人而守纪律,他是在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我的一点想法
最近读了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对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理解。但还处于知道就是做不到的层面。做不到的原因,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自身的可以改善自己的言行,而外在的来自生活的压力、经济压力等等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书中处处都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要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降低床的高度,以防他摔落,也可以满足他自由活动的愿望。联系自身,虽然懂的这些道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能力做到提供孩子适宜的环境。
对于父母来说,要放弃成人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心理。
此外,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可以通过运用观察法,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进而得知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诉求。合理的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一定要注意,那个帮助是出于孩子真正需要,而不是父母的意愿。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要相信和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
通过摘录书中一些精彩的句子,我相当于又重新读了一遍。经典书籍,值得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