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孤独,无解的孤独
——10分钟略读《百年孤独》
浅唱
若要我在至今读过的书中,推举一部我心目中最棒最厉害的,我会选择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其魅力,恰如其风格,只可以"魔幻"二字表述。
读它已多年,我对它的记忆已呈片段性。但那份印象,鲜明如昨,深刻入骨。
*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的这句开篇,可能很多人都知晓一二。
曾有一份权威榜单,历数对后世有不灭影响的名著开头,它与卡夫卡的《变形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杜拉斯的《情人》,狄更斯的《双城记》等,一并在列。
堪称旷世经典。
以前我一直以为,由此场景引出奥雷连诺上校的故事,是对全书的倒叙。
读毕才知道并不是,只是部分性的倒叙。
运用这种叙事,自是包含了作者一番深意。
奥雷连诺上校的实力与经历,决定了他在整个家族史中无比重大的存在感——他既是家族唯一的“战士”,和最大的荣耀,亦鲜明诠释了多种家族特质,比如孤独,比如神性。
更重要的是,他幼年时初次见到冰块的这个场景,既是这个家族天赋“神幻”特质的一种隐喻,也是七代人波澜万丈的家族史诗,真正的开端。
*
“百年孤独”这个书名力透纸背,精准点出了布恩迪亚家族最本质的气质——永恒的孤独。
乌苏拉身为第一代主妇,也是后来的大家长和灵魂人物。
她见证了子孙们种种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人生,做了一个有力的总结——这个家族总是盛产疯子。
而且,总是重复着要么奥雷良诺,要么阿卡迪奥的性格特征。
前者,是极致传奇和天才的代表;后者,则象征着无度的虚妄和莽撞。
而不论奥雷良诺还是阿卡迪奥,不论他的人生神奇或者平庸,不羁或者顽劣,每个人都是孤独自我的守卫者。
梭罗说:当你窥望井底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地并不是连绵的大陆,而是隔绝的孤岛。
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就如同一座座孤岛——自我放逐于外界,顽固囚禁于内心,拒绝任何人的闯入。
孤独地降生,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孤独地成为传说。
道尽"孤独"二字。
*
小说的开篇足够惊艳,结局更是惊悚——我被结尾的一个画面,狠狠地击倒了。
这个神幻家族,最初就诞生于表兄妹的不伦结合。
而后,他们的一辈辈子孙,也总是轮回着姑侄或兄妹间的畸情孽恋。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孽缘得以消解,家族得以延续。
但在族人心中,始终埋藏着“可能生出人畜合体怪物”的恐惧。
可是,该来的总是要来,宿命终究无可忤逆。
家族的第七代传人,带着一根猪尾巴降生,成了替他的先人偿还所有罪孽的祭品。
属于他的结局是:刚出生不久尚且弱小的他,被成群结队的蚂蚁,拖进了它们的洞穴……
这个画面,看似一笔带过,浅浅淡淡,实则给读者留出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
发力于无形。
比之那些惨烈的,血腥的,诡异的场面,更令人不寒而栗。
读到此处,我惊觉毛孔根根竖立,几欲作呕。
*
“魔幻现实主义”,语出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最初用于绘画流派。
后来延伸到文学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热潮。
马尔克斯,鲁尔福,为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莫言以相似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这个词汇,几乎成了中国人对《百年孤独》的标志性评语。
它的确很精准。一语封喉。
这部书,从头到尾,一以贯之诡奇的画风。
或神异莫测,或腥膻暴力,或畸恋横布。
也许,这本来就是拉丁美洲那块土地和那里的人们,所特有的风情和血性。
这部书亦是魔幻与现实的交缠融合,以魔幻表达出的现实。
真实与玄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方面,它讲述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奇情人生,沧桑人伦。
以及他们组成的庞大家族,它的崛起与消亡,光耀与黯淡。
表征了拉丁美洲这块大陆近百年里的彷徨与挣扎。
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根本无关乎人。
真正讲述的,是某种神秘的存在,冥冥中的力量。比如命运,比如神明。
人类注定无法摆脱其摆布,无法逃脱既定的命运。
终其一生,不过在无奈地愤懑,徒劳地抗争,爱恨纠缠于彼此,生生死死于各自的宿命。
最后,任一场龙卷风从天而降,把一切席卷而去。
仿佛,那些活过的人,发生的事,曾经的天地万物,都不过一场幻梦与虚无。
*
读完全书,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可能你会像我一样——恍惚间,感觉一阵阵的无力与虚空,隐隐暗暗又排山倒海地涌来,把人淹没。
类似“世事无常”的唏嘘与暗叹。
记得以前听到冯小刚一句话时,有过这样的感觉。
他说:“拍戏时去看那些山西百年老宅,现在拿钥匙的,都是些不相干的人。”
寥寥一句话,曾让我愣怔许久。
是啊,多灾多难的布恩迪亚家族,兀自坚强奋斗了几个世代,试图走向外面的世界,融入时代的洪流。
可是,尽管付出种种探索,奈何做了拼命努力,他们终究不被外来先进文明所接受,难免被侵夺和宰割的悲运。
最终,他们选择放弃。
退回往日紧锁的洞穴,继续曾经的百年孤独。
我终于明白——这本书,其实是一则寓言。
在残酷现实面前,孤独,是一种无奈,然坚固无比的自我坚守。
所以,孤独无解,亦注定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