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思想之自由应该始终是我们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何为自由?
自由的思想如流水一般,可以渗透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那可能是书本里,考场中,也可以是企业中,官场中,学校中,国家中,乃至全球。无论何种难易,无论何种格局,它可以无所不在。
人人都渴望思想获得自由,那么自由的思想来自于哪里呢?我的回答是:唯有修炼,方得自由!
思想的修炼也需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更要注重身体力行的实修。
让思想自由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你很可能不知道别人的思想已经触及到了哪里;让思想自由也没那么困难,因为万事都可以训练和习得。
2016年,我就开启了这么一段思维修炼之旅,有时十周画50幅思维导图,有时一章节一章节画完一整本书,有时也会将和朋友交流思维导图时的灵感写成文章,有时会做一些小型的分享讲座。经过这么一段密集的训练和反思,我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训练思维还是有章可循的,我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2,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思维训练;
3,思维训练需要有兴趣有毅力;
4,思维训练侧重敢思,爱思,多思;
5,思维导图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在哪?
6,应用好思维导图能带来什么?
1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智慧却进步缓慢。这其实是由智慧的构成元素造成的。
思想家、学者王小平曾经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智慧,做出了如下论述:
1,输入系统:观察、阅读、听讲等;
2,储存系统:记忆;
3,加工系统:思维、创造;
4,输出系统: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和口头语言表达。输出系统当然还包括行为语言表达,不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比较行为语言更为重要。更何况,书写和演讲也都需要平时做行为上的训练的。)
可见,知识的加工过程实质就是思考过程,思考越有效,知识的加工也就越有效。整体上说,没有强有力的思维,记忆越多负担越重,更别提说出漂亮而有洞见的话了。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被激怒了,被冒犯了,会指出对方:“说话不经过大脑。”“千古完人”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思考是修正自我的必要手段。
思维导图作为思维类产品,它的灵魂也是思维。思维导图中的分类和阶层需要逻辑思维;构图,画插图需要形象思维。思维到位了,擅长绘画语言表达的可以画画,擅长文字语言表达的可以写文字或者口头表达。画画还是文字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他们的共性在于思维。
看了再多思维高手的传奇事迹,也知道思维在智慧结构中所占有的分量,若是不了解训练方法,不去实战训练,也只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工具,刚开始学更需要一种玩的放松状态,给自己犯错的机会。作对的,做错的,只要找到权威老师反馈或者自学后自我反思,那么,都会渐进或者顿悟。
玩的轻松心态的确很重要。
老顽童周伯通玩出了高强的功夫,还带着郭靖玩懂了《九阴真经》。
策划大师王志纲玩出了碧桂园,万达等房地产巨头,还玩出了旅游产业。
思想者王小平玩出了几本百万字畅销书,玩上了世界思想大会舞台。
记忆魔法师袁文魁玩出了一个世界记忆大师,还带着一群爱好者玩出了最强大脑。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渐渐丧失了玩性,有些人还在玩的初级阶段,玩世不恭,玩得太随意。上面这些高手,他们不仅爱玩,还玩的有目的性,玩出了水平。
他们能够持续成长,实现很高成就,可以说都是依靠了一颗不老的童心,这颗心是好奇之心,发问之心,联想之心,创意之心。令人沮丧的是,孩童时期的这些探索发现之心,随着各种经历和情感冲击,渐渐被懒惰之心,恐惧之心,厌倦之心所取代。
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也会有惊喜,恐慌,担忧,愤恨,思虑,悲伤的波澜曲折。这就是通往杰出的必经之路。当我们疲惫时,回顾我们当初的那颗好奇之心,重拾兴趣之火把,至关重要。
3
总体上说,思维训练的效果由兴趣度和意志力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可见,兴趣和意志都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活动。
比如,还记得初中时期的一次冬季长跑活动,当时学校组织在江边马路上跑步,一路上除了有竞争,还可以看到沿江的风景,而且当时我的长跑本来就很厉害,常常是跑在前面,双重动力,跑起步来动力更足,最后比赛的结果出奇的好,拿了第一名。优美的风景加上长跑优势,让我的长跑兴趣非常足,而长跑必然需要意志力,才能进入比较舒适的长跑节奏,所以,有长跑经验的人会说,“挺过开始的一段难受期,后面跑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下面我将结合王小平的《本领恐慌》中提到的思维训练方法,百度副总裁,90后的李靖的思维训练方法,以及学习思维导图过程中我的一些感受,谈谈,我们需要朝着哪些方向训练思维,思维导图最适合做什么,以及2016年思维导图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大的变化。
4
朝着哪些方向训练思维?(敢思-爱思-多思)
敢思:
反直觉思维。直觉主要依赖的是过去的经验,经验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行得很好,因为那里的关系都是线性的,反馈非常清楚。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获奖演讲中描述了两种决策系统:
1、经验系统:快速的、自动的、毫不费力的和联想式的,同时也是难以控制或修改的;
2、分析系统:缓慢的、连续的、需要努力的,同时也是可以有意控制的。
为了方便您理解上述概念,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世界记忆大师需要通过的一项比赛就是要求在两分钟内记住一幅打乱顺序的扑克牌。在一开始训练时,如果有老师指导,加上自己的少量分析和大量训练,我们能够顺利进入2分钟以内,甚至进入30秒以内。因为扑克牌是固定的,联想虽然上万种,但是多多训练联结,也能够将这些联系方式熟悉很多遍,逐渐形成经验系统。但是若想进入20秒以内,甚至于10秒以内,经验很可能就成了阻碍,我们需要更强的心智,更好的方法,才能有所突破,这时,分析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做到反直觉的分析,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去战胜未知的恐惧。世界记忆总冠军王峰也曾表示,在训练时间很紧,却又难以进步的时候,也会被恐惧困扰,难以入眠。
质疑权威。质疑就是发现疑点。宋朝思想家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在所有质疑中,最锻炼思维胆量的就是质疑权威。比如,中国当独立学者王小平就对宋代大儒朱熹对《道德经》的注解做了建设性批判。她从眼睛的维度视角,大胆提出:
朱熹虽然影响力巨大,但他是“以宋儒理学的二维眼睛看老子,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读出的是虚伪、不做事,心最毒。”而道家人,汉朝开国宰相陈平坦言:“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史记·陈丞相世家》)同时,她还从人才罗盘,柔弱,天子,中国的五伦网,西方的互联网等具有争议性的方面做了详尽论述,可谓用心良苦。
日常辩论:两一思维和太极和合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可以辩论。在辩论中,我们不断提出论点和论据,通过雄辩试图说服对方。两一思维则是辩论的升级版,即是通过站在正反两个角度讨论问题,来训练思维的周密性,也有人称其为双值分析。太极和合思维则更为高级,也即是在两一思维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两面观点,做出综合性判断。比如,论题:为了提升技能,我们应该报名价格上千元的培训课程。
1、正思:赞同。因为一分钱一分货,上千元的课程,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遇见更好的学习伙伴和更牛的老师,这样有助于我们提升技能。并且,因为多付费,我们会更努力学习,去赢回来这笔钱。另外,上千元的课程都是几天,时间远远多于免费课程。免费课程往往只能够学习到基础和皮毛。为了这些收获,即便是从中国最南端,跑到中国最北端,我们也愿意,不是吗?
2、反思:不同意。价格不等于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大牛老师也在免费或者低价格授课了,我们不仅可以阅读他的文章,还可以听见他的声音,很多时候,还能够加入他的群,和他微信聊天,对话,问答,效果也很好。而且,免去了耽误工作和家庭,免去了旅途劳累。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看书是最便利,最低成本高收益的活动。很多上完面授课的同学,也没能消化显而易见的书上的知识。
3、太极和合思维:综上所述,在选择课程之前,我们一定要仔细挑选。如果这位老师更新知识很慢,那么看看他的书即可。如果不会读书,最好先学习如何读书。对于特别优秀的老师的课程,并且和你的未来很相关的课程,即便不方便,费用较高,也最好去听听,因为长远看,这点付出不算什么。对于很一般的课程,利用互联网,免费学习即可。
其实,这样的辩论还可以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加训练,将会极大地改善生活。
超前思维。这样的思维就是想人之未敢想,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切实的行动。比如,马云在看到美国人都在用互联网,并且经过一番分析和推测,即便中国还没这东西,他也深信互联网一定会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并立马开始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
敢于独立思考,更敢于思考难题。独立思考就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假设,经过各个角度,方向,深度等方面的思考,得出结论。比独立思考更难得的是思考难题。难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因为可参考的资料更少,基本大多数方向也被思考过,还有很多权威也对这些结论束手无策。这时,如果能够通过多方面思考,破解难题,那么思考力和各方面素质将会大大提升。比如,对于我来说,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不懂思维导图的朋友们开始学习思维导图,并且学有所成。然后我写了几篇文章,今天这篇文章也是想从思维训练和玩的轻松心态来启发读者。这个问题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非常考验我的耐心和思考力。
B. 爱思:
简化思维。常常我们能够看到,思维导图高手能够把一万多字的文章,画入一幅图中。在思维导图中我们极力呈现的也是关键问题,其他撇开不管。形式上,也是多用单个词语,少用短语和句子。简化思维也是《精要主义》的理念,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要成为精要主义者需要克服三种根深蒂固的思维:
“我必须做”,
“这些都重要”,
“我能二者兼顾”。
反之,精要主义者信奉另外三条真理:
“我选择我要做的事”,
“只有一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
“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比如,我在画思维导图过程中,并没像很多朋友那样,硬要做成什么,而是带着热情去画,想画听课笔记,想画手绘,想画深刻思想,想画育儿心得等等,我会选择我要做的事,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头;另外,在绘制过程中我还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问题需要处理,这时我会从工作,家庭和爱好三方面来考虑,最后会发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有时这个中心是家庭,有时是爱好,然后另外两件事只能放在次要位置;从大方向来说,我目前是将思维导图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不会太多考虑记忆法和阅读法,虽然我能够不时思考其他方面,但是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持续专注,刻意训练的那部分才能成为最强。举个例子,在我读高中时期,经常在运动会中,我会得第二名,其实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那么第一名是谁呢?他们一般都是田径队的专业选手,他们每天下午都会集中训练,对于他们来说,运动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他们的成绩可能也不差。
回到思维导图上,我们在写关键词的时候,也是尽量选择我认为要记录的,这里面可能会有这些假设:
这个词能概括整句话,它是我想到的更恰当的词语,它是我习惯用的词语;比如,从“简化”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精要,精简,极简,简单,简约,从中你一定有更感兴趣的词语,然后写下它,它就成了你笔下的精灵。
简化思维能够让你发现内心的真爱,因为你不再盲目的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而是在已经有所判断和选择后说:我愿意这样走。
形象思维。这并非是说要多画画,因为很多时候,一个具体的词语就能够形象地表达人事物的形象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做白日梦,幻想,联想,构想等等,只要有图景。举个常见例子,我们都会用到迅雷,它的图标就是一只鸟,其实它是一只蜂鸟,是自然界中相对身体比例下飞行最快的鸟,这暗示着迅雷是所有下载工具中所占内存最小,运行速度最快的工具。也许我们不知它是蜂鸟,但看到迅雷的这只飞翔的鸟,就能有速度感,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魅力。思维导图的发散型图像,也会无意中让我们感到,“哦,原来这就是发散思维”。
C. 多思: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另一个或者多个角度看一个问题,具体来说有两种发散思路最为可贵:跳出来和站得高。比如,在解决育儿的问题时,我不是死盯着怎么教育孩子,而是从如何培养夫妻感情这个角度思考,因为我意识到,要改变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示范,是让孩子看到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良好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具体来说,我给自己2017年初定的一个目标是坚持10周晚上我来做饭,做一件让妻子佩服的事情,我说到做到,改变了,妻子也更乐意做让我佩服的事情,家庭中最关键的两个人物在进步,孩子自然会更为上进。这就是跳出来思考的力量。
站得高即是不做井底之蛙,向比我们强的人看齐,然后从更高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在培养自己绘画技能时,若是能够先看一些大师们的艺术评论,和艺术审美高的作品,再来学习绘画,想必会更有方向,而不会限于为了画画而画画。另一个例子就是学习思维导图,如果能够先培养思维能力,爱上思考,再学习思维导图也就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最后,我想说,很多看似发散的思维导图,其实质性思维却并非是发散的,而是混乱的。其原因在于,发散的前提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发散,而不是不切题的发散。比如由一只猫,我们可以联想到,猫头鹰,老虎,老鼠,龙猫等,若是说联想到灯泡或者外星人,可能就比较牵强了,除非,你能够说清楚灯泡还有外星人和猫之间的联系到底在哪里,是不是真的很紧密。
动态互动。动态即是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更迭的,而不是僵化的。比如,今天我围绕做菜总结了几条思路,过了几天或者几星期,我对做菜有了全新认识,那么完全可以更新思维导图。我在学做菜初期,眼睛就盯着如何做菜,后来我把视野拉开,发现,从构思到买菜,做菜,洗碗这整个流程都需要考虑到,才能真正的做出满意的菜。所以,一开始我的导图局限于做菜的具体步骤,后来,我在思维导图中添加了前期准备和后期清理,以及反思,这样,做菜也成了一项修炼。
互动意味着发现联系和相互作用力。比如,李叫兽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总会思考三个方向:理论解释现实,理论指导行动,现象解释原因。而且他会分别想到5种案例。下面我会详述他的例子。
把握全局,着眼长远。全局思维即是思考问题时需要将整个流程从头到尾都考虑到。比如智慧的构成是: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如果了解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看同样的文章,记了相同的知识,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却迥异,原因就在于加工部分发生了偏差。很多人看了,记忆了,没有再过多思考,更没有刻意去训练思考,看完,无论有没有疑惑,都不再探究了,读完自然是左眼进,右眼出,或者记忆越多,越难以消化,囫囵吞枣,因噎废食。着眼长远即是充分想象未来的我们会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最近思想家王小平分享了一个短片,并配上了文字:“现在的你会对10年前的你说些什么?2027年的你,想对2017年的你说些什么?”我的回答是:“做真正喜爱的事就够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做长远思考。
5
思维导图最适合做什么?
A. 重度考虑。
最需要用到思维导图的地方其实是在重度决策时,需要深度思考时,需要理性消费和选择时。比如阅读李叫兽的《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为了从长篇头脑风暴式的文章中理清头绪,发现关键点,并做思维训练,我使用了思维导图。
画完整篇文章,我发现,他主要讲了三点:洞见需要解释现象,改进行为,解释原理。为了把这三个角度讲透彻,李叫兽又分别举了5个以上的例子。再具体讲:
1、理论。“爬行脑喜欢视觉化信息”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2、现实。现实生活中的谚语就可以解释上面的理论:一石二鸟,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枪打出头鸟......
3、多思。联想到其他四个案例。
如果不是把刚思考过的案例的要点记录在思维导图中,恐怕,我们的大脑不一会就因信息过载而崩溃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李叫兽的文章更新也很快,这么多内容,信息量还很大,天天画导图也很难画完啊,更别提思考和消化了。
对于李叫兽的文章,如果他持续原创,那的确很难跟上他的节奏。不过,多画多梳理,看他的文章会越来越轻松,因为他的知识体系,行文味道和风格,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对于那种同质化很高,信息简单的文章或者产品,一般画几幅思维导图,就能够统揽全局了。
B. 加深印象。思维导图的分支类似于记忆宫殿的房间,也有老师将其比作圣诞树上的礼物。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提炼过程,以及看图复述相关内容时,短期记忆因为深度编码而变为了长期记忆。比如在很多时候,我会提炼出“观察”这个关键词,相应的配图或者说脑中想象的图像就是福尔摩斯探案时的神情,我想表达的也是这种意思。
C. 解放大脑。首先,筛选出关键问题就已经为大脑减轻了很多思考和记忆负担;同时,将关键问题做了记录,那么这些问题也成了纸面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时查看,随时思考,忘了也无所谓,反正还有记录在。实际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更新大脑CPU,如果有了思维导图笔记,那么就相当于多了一个无限容量的移动硬盘。我们每天,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如果通过画思维导图,快速腾出更多精力,轻装上阵,去做最重要的事,那每一天岂不是活的都很当下,很有成就?
6
2016年思维导图对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1、作品被认可。画出了《武汉大学校庆》、《认证班总结》、《育儿菜》等令自己和朋友们感觉比较满意的作品,并且《武汉大学校庆》作品还有幸跟随最强大脑教练袁文魁老师登上了新加坡理工学院的讲台。实际上,很多年没怎么研究绘画,也没动笔的我能够重拾儿时的梦想,画起来,并且还获得了一些社会认可,我觉得已经比较神奇了;
2、讲座被认可。在头马汉阳演讲俱乐部、物回宝社区公益活动、简书线下活动中做了三次分享会,在一次蒙特梭利讲座后分享了思维导图听课笔记,这些活动都引起了不少人关注。看到自己的能量点燃了不少思维导图爱好者的学习热情,我也很开心!
3、写作的文章被认可。因为大量画思维导图,整理思路,我更有耐心阅读长篇文章,并且仔细琢磨其中的奥秘,这样也使得每次写作都有所提升,我也因此发现了提升文章含金量的方法和视角,所以,有幸,两篇文章被大型公众平台转载。对,能写出含金量高的文章,于己于人都是一件乐事。
4、更有掌控力。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我理清了生活的轻重缓急,比如,我现在就很明白为何要先修炼自己,然后改变家庭,再才是改变更大范围的圈子。再比如,一张张思维导图,或是精美的,或是粗糙的,或是想象中的,都成为了我心中清晰而铿锵的印记,见证着我走过的路。我甚至开始感到自己现在才是真正的活着。无论未来如何,我也变得更有信心和力量去面对。
点点滴滴,都化作了指引未来的动力。
看完了上面6部分内容,你明白了我是如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中的思维训练让思想自由的吗?
是的,大体步骤如下:
1,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2,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思维训练;
3,思维训练需要有兴趣有毅力;
4,思维训练侧重敢思,爱思,多思;
5,思维导图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在哪?
6,应用好思维导图能带来什么?
不知不觉说了七段近八千字了,即便如此,这也只是我思维训练的一小部分而已,也只是刚拉开的序幕。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的训练不可能带来绝对的思想自由,一切自由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时,我还是想强调,思想的维度可以很高,很广,很远,很深......只要你愿意,它可以如流水一般,渗透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