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突发兴致,找出了这本被我塞在小角落的《文化苦旅》。之前,虽然听过大名,但是一直没有想要拜读的心境。但是昨天,因为余秋雨的自序,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秋雨的作品。字里行间,给予我的最大感受,是不惑之年的厚重和民族历史的苍凉。

我很喜欢一个词“历史浪漫主义”,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没有密切的关系,不涉及理性和冒险,而是把历史当做小说的罗曼蒂克。我忽略了一点,这样做会把历史浅薄化。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对应。它把时间拉得足够长,横跨整个世界,在这帷幕下,从猿人到智人,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末代帝王的退位,人们创造出“上帝”,又推倒了偶像。

人们也扎根于土地,只是人们有时候会忘记自己的根,流连于富贵温柔乡。

历史也扎根于土地,它留下了让无数诗人游客都缅怀的文化遗迹。一堵壁画,一处废墟,一座睥睨江河的楼阁,一幢昔人已逝的故居……

文人骚客,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江河,雕镂人心。千百年前,他们将山水写入诗词,千百年后,人们已经在牙牙学语的童年时期,将那意象里的山水刻入脑海,年长之后探访那诗境实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游客就像是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对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一个景点,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获取。而那些历史遗迹,恰好如此。它们带有文化的层累性,像长城,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修葺与完善。它不是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然后以遗迹的形式保存着让人瞻仰。它带着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

我喜欢历史,喜欢去探访那些文化遗迹。想到那秦淮河畔看月影瞳瞳烟火几重,想去那阿房旧址找寻丽人飞舞的衣袂。正如余秋雨说的那样,文化遗迹,加上遗迹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它的立体生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话“苦旅”之苦”到““苦旅”不苦”的转变,只是十来天的功夫。 这几日肇庆接连来了两次台风,“天鸽”刮来一日的昏...
    何庆华阅读 4,432评论 0 1
  • 多多少少的东西哪里是一天两天的坚持。所谓坚持就是,你今天很开心,你坚持一下,你今天伤心了,但是你还得坚持,今天心情...
    梵高FANGAO阅读 2,885评论 0 0
  • 1968年,68岁的川端康成因为《雪国》《千鹤》和《古都》等作品具有“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
    予墨阅读 8,731评论 2 11
  • 杜盈贤阅读 3,097评论 3 7
  • 前情回顾 出门前,恋爱经验丰富的秋二对向左说,如果你去宿舍楼下等她,她还没有一点你在追她的自觉的话,那她的确是个傻...
    兮云阅读 3,262评论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