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城市容不下肉身,故乡容不下灵魂。
这是对万千农家子弟的精准描述,他们背负父辈的期望,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依靠读书一步步走出了农村,企图在城市扎根,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但穷人翻身并不那么容易,甚至很不现实,他们努力了几十年,最后发现还是一个漂泊在城市打工的“牛马”,想留留不下,想回回不去,境遇尴尬且无解。
以前安慰一个打工人总说,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吧。现实是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种地的技能和心理,一方面是寒窗十载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另一方面,现在已经不是那个一把锄头就能养活一家人的时代了,一亩三分地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温饱,即便如此,回老家,依旧是万千打工人稳在心底的一条退路,有这条退路在,心里就不那么慌。
今天,这条退路似乎有被斩断的危险。农业农村部召开的“两稳一防”工作会议上提到了这样一句:“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前面半句还好理解,就是有些人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回到老家也不能闲着,帮忙想法促进就业,这是好事情,但后半句就很让人费解,什么叫规模性返乡滞乡?
从字面上看就是大批人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这种情况,往年仅限于春节期间,人们回家团聚,短暂温存之后就会再次回到城市打工,如同角马迁徙,候鸟南飞,而今年特意提出了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个问题,恐怕是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确实不太乐观了。很多人回到老家,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再出来打工,这时候才称得上是“滞乡”,可这是一种错吗?对于滞乡的人来说,乡是什么?是老家,是归宿,是避风的港湾,是无路可走时最后的退路,我回到自己的家里呆着,这有错吗?没有,那为什么要特意提出来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呢?
这一批返乡的基础本身就是农民工和农民工的后代为主,大前提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当初强迫把农民驱赶到城市,经过这些年的适应期,现在返乡一个大问题是农二代不会种地了,也不肯种地了,这时候滞乡,以何谋生呢,吃老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啃老也要看有没有“老”可啃,靠偷?靠抢?显然这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就要强行“留下来”,至少也要打散了,分批次,有过渡地返乡,这样不至于容易失控。
你留着他们在城市没问题,但不能让人在城市里喝西北风,这就又绕回到了先前的问题:就业。
因为就业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有我们在书本里印象深刻的上山下乡,当时是农村缓冲消化了城市的矛盾。后面一次是九十年代末的下岗潮,针对工人的企业改革,那一次也是依靠农村得以度过危机。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下岗失业,那一年我刚读大学,网上一首十分火的歌曲叫“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彼时我只觉得这是一首搞笑的网络歌曲,后来才知道,这搞笑背后是无数下岗工人的心酸和无奈。
现在,我们似乎又要面临一些抉择和困境,但作为退路的老家农村还能容得下被城市抛弃的肉身吗?恐怕很难了,甚至就连回家的路都有可能设置关卡,有时想想,普通人的一生真是命途多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