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荣誉这件事

有位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中学的时候,他们班的成绩是最好的,比其他班好一大截。为什么呢?看细节就明白了,就说擦黑板这件事,其他班要么是值日生擦,要么是老师发脾气了才擦,只有他们班每次黑板都擦得又及时又干净,原来,他们班主任看谁最近表现好了,或者进步了才让谁擦黑板,带着自豪感去擦黑板,自然就擦得好。由此看来,这位班主任特别擅长激励学生。

所以说,正向激励这件事,跟奖励什么,奖励的力度都没有关系,而跟荣誉本身有很大关系。

想想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得到的小红花,还有上学时得的奖状,这些东西从商店里买回来并不值多少钱,可是为什么我们却视作珍宝?因为这些都是荣誉的象征。

那什么是荣誉呢?荣誉是指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

人为什么需要获得荣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荣誉感属于正是属于尊重需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所以,一个人获得了某种荣誉,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他这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尊心就会得到满足。

既然荣誉感这么重要,我们该怎么利用它来激励孩子呢?在这里,我先分享一个例子。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现自己得到的小星星丢了一个,只有九个了,他大哭起来,认为是奶奶整理书包的时候弄丢了。原来这是老师给表现好的小孩子发的,攒够十个可以换礼物。奶奶找不到那一个,而孩子大哭不止,只好说:“你上学又不是为了得星星”,孩子说“我上学就是为了得星星。”这位奶奶很诧异:“什么?那这样好了,你要多少个星星,我去给你买”。孩子更急了,他知道不行,可是又答不出来为什么。你看,为什么奶奶买的星星和老师发的星星不一样呢?因为意义不同。老师发的是表现好的象征,在全班同学面前会产生荣誉感。而奶奶买的表面上看没什么差别,但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星星罢了。奶奶并没有赋予它特殊的意义,也不是通过努力获得的。

所以,用荣誉感激励孩子,首先要在群体中设立某项荣誉,而这种荣誉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甚至,可以把大家平时都干得不怎么好的事情作为荣誉去“奖励”,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所做的那样。在家庭里,没有群体的比较,但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和自己做对比,比如,一个星期内表现最好的一天,同样,孩子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也作为奖励,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妈妈给孩子做英语启蒙教育,孩子有时候会有抵触感,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妈妈就奖励她看英语动画片。正如这位妈妈说的,想让孩子学好英语,那么英语永远不能是惩罚,而应该是奖励。

关于荣誉这件事,就聊到这里。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启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