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成为我们的枷锁 | “知识”是怎样限制我们的?
文| Joy Liu
2018年已经开始了10天。我猜你的新年计划里很可能有读书这一项吧?我猜你大概也问过自己:“世界上那么多书,每天还有上万本新书上市,人生又那么有限,我们到底要读什么样的书?” 或者说到底:我们究竟为什么读书?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有知识焦虑。曾经有个来访者找到我,最让他苦恼的就是他拼命想要学习所有的知识,他告诉我学到了这些知识他才能把自己认知的网铺开,他才能让自己的认知系统“完整而统一”,但同时这种需要“学习所有知识”的诱惑,也让他经常生活在“我学的东西还不够”的焦虑之中。
前一段时间某位名人在一个app上开自己的情商课,请我做顾问。我在最开始就问到他们,这个课程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课程想让参与者得到的收获又是什么。他们说希望我给出很多心理学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他们的课程更专业。我问:这些知识点的讲述是希望参与者收获到什么呢?他们解释说:现在很多参加课程的人,都希望能够学到知识,如果每堂课都有心理学的概念或者理论,他们就会觉得有收获。
但我困惑的是:学到了更多关于情商的理论和知识,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和我们遇到的人生困境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回到根本上:“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什么,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限制,甚至“知识”本身为我们创造了怎样的“新问题”?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不过知识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究竟又需要怎样的知识?
今天Joy想邀请你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1.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知识”?
如果我问你:什么叫做知识?你大概会告诉我:比如我们学的物理,生物,化学,语文,地理,历史,这些东西都叫知识。
如果我继续问你: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叫知识吗?你可能会说: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比如洗澡,穿衣,吃饭;技能也可以算一种知识,比如知道如何用电脑,手机,打字机,如何做一件衣服或者给一个公寓装修,再比如大学里的工程课,哲学课,等等。
现在我想邀请你回想一下,在你曾经学习过的知识里,有多少会影响到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少对你过上自己觉得“值得过的人生”有帮助?
很诚恳地说,我不知道计算一个同时放水和加水的水池要多长时间可以蓄满,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背下来鸦片战争的意义,对我去反思和独立思考一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意义;更不知道能计算出一个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对我有怎样的帮助。我接受的教育要把我培养成一个良好的工具和建造者,而我却渴望成为这世间的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渴望热气腾腾的生活,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在灵魂深处与他人相遇”。
我记得在一次跟闺蜜们讨论知识的时候,一个闺蜜说我们看的东西,一定要是来自“第一手”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比如别人做实验发表的论文,没有被二次解读过。那时我突然就想到自己在咨询中学习的另一种“第一手知识”:我们通过自己的生命经验总结出的,对自己的生活适用的人生智慧。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呢?
在我生命的前24年里,学习知识都带有某种被迫和强迫,虽然我还是会特别想要弄懂某个方程式或者解出一道力学题,但做这些的前提是我非做不可,这些是教育系统强加给我的。
当我开始学习后现代咨询流派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教育系统没有教给我们的,其实是人生的智慧。没有一堂课教我们如何探索自己,没有一堂课教我们怎么去爱一个人,没有一堂课教我们如何给予自己更大的自由,没有一堂课教我们如何拥有对生命持续的好奇和热情,也没有一堂课教我们如何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
在后现代咨询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说法,叫做“本地知识”(local knowledge),它的意思是说有种知识,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是由我们的生命经验和经历所得到的。从后现代的观点来看,其实任何“专家”给到你的建议,都无法真正契合你的生命经验,因为那些建议是从他们的生命经验和本地知识出发的,也许对他们甚至很多其他人适用,却不一定贴近你的生活,不一定对你有帮助。所以才有一个说法,叫“你是自己生命的专家”。
当你有知识焦虑时,可以问问自己:学习这些知识,对你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算有人说“不会编程就是新世纪的文盲”,学习编程真的对你有意义吗?
也许盲目地投入对知识的学习,反而让我们忽略了自己本来就有的资源。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不是仅仅跟你聊了几个小时的咨询师或者根本不认识你的某位专家),我们在面对自己生命困境时,其实本就有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你从前已经解决了无数次可能比现在更艰难的生命困境),但我们仍旧相信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论,才能去面对这些挑战。
我并不反对学习知识,只是知识并不总是力量,知识也并不总是改变命运的。有时候知识是枷锁,是禁锢和桎梏,有的时候知识会让过往的命运更加难以挣脱,让我们陷入决定论的困境。
2. “知识”带来的苦恼和困扰
现在我想再次邀请你探讨一下什么叫做知识。社会建构论的元老肯尼斯格根 (Kenneth Gergen) 对知识的解释是这样的(我的解读):任何一个社群或者组织里都有一种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整套的话语(discourse)体系,也是他们的知识。
举个例子,比如在很多科学的领域里,所有关于什么才是“科学的”的定义和规则,都构成了这些学科的传统,是属于他们的话语和知识。这些话语并不是什么“唯一真理”,而是被在这个社群里的人共同建构的,并且在这个社群里被所有人接受的一套话语。
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知识,不管是什么理论,规则和定义,都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它们本身并不是唯一真理,它们也无法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我记得有一次合作对话(collaborative therapy)创始人贺琳安德森 (Harlene Anderson) 给我们讲课时,说了一段让我感触颇深的话:当你们学习一个理论或者知识时,如果这个理论你很赞同,要问问自己,是什么让这个理论吸引你?这个知识或者理论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又给你带来了那些限制?
当我们很认同某种理论或者知识时,很少会去质疑理论本身给我们带来的限制。
我记得从前有来访者跟我讲到她跟老公经常闹矛盾,因为她去上了很多育儿的课程,觉得特别好也特别有道理,回家之后就非常看不惯老公教育孩子的方式,觉得那样做是不对的。两个人会经常因为这件事情吵架。后来她突然意识到,也许老公的教育方式也有他的道理,在老公看来这些方式都是十分合理的,而当她相信有某种唯一“好的教育方式”时,就不能容许其他方式存在了。
如果我们停下来用心反思,就会发现,其实任何知识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枷锁。
之前有另一位来访者找到我,她问我:“Joy, 我好痛苦啊,我在XX公号上看了一篇文章,觉得自己是强迫性重复,每次恋爱我都要找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我到底要怎么办呀?”
我遇到过无数个跟这位姑娘有相同经历的来访者。他们从各种途径学到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理论,对号入座之后发现“天啊,这不就是我吗!”,瞬间觉得特别释然:“我终于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了!”
可是紧接着他们又会感觉到特别无助,因为病理化自己的人格,通常意味着更深地陷入到“问题导向”的思维:既然我有“很深的问题”,我是不是需要花好多年才能改变命运呢?
后来随着我们咨询的深入,我们发现“每次都要找一个不爱我的人”,其实并不是故事的全貌。在有些关系里对方在交往的某个阶段对她特别好,而在另一些关系里对方是爱她的,只是方式她并不喜欢。所以她并不是只爱不爱她的人,她也没有叫做“强迫性重复”的这种病。她只是在一次次恋爱中去看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所有的尝试,都让她更了解自己和关系。
同样,我也经常听到来访者跟我说比如她很不自信,或者她很自卑,而这些不自信和自卑,源于她的原生家庭,源于她不幸福的童年和小时候的“缺爱”。当然现在流行心理学里总是提到原生家庭,可是当我们这么归因时,就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绝望:我们无法改变童年,我们也回不到过去让父母更爱我们一些。
在咨询中,我们通常会发现,“不自信”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谁规定我们一定要信心满满地去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怀揣着忐忑和不安,先去做了再看看自己能不能做成。就像每次我写东西,不是因为我有信心这篇文章肯定能写好,而是抱着先写写看的想法,抱着很多的不确定,去开始写作的。所以如果“不自信”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就不必套用原生家庭理论,病理化自己,然后想办法“治疗自己”了。
我想这就是“知识”带来的困扰:一个理论或者知识,到底为我们的生活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扰,还是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力量?如果我们很喜欢一个理论,我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理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怎样的可能性,又可能对我们造成哪些限制?
“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很多知识都会变成一种框架,当我们毫无置疑地相信它,或者视它为理所应当时,我们就已经让自己置身于“看不见的框架”之中了。这个框架当然会限制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我想再举个例子。假设你很喜欢写小说,但是你没有跟任何人学习过怎么写。你可能看了很多小说,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于是你开始尝试着自己写小说。你发现自己有很多奇思妙想,于是你就大胆地开始实践了,你甚至发现有些人还挺喜欢你写的东西。后来你就想:我这么喜欢写小说,干脆报个写作班得了。当你开始“正式学习”写小说之后,发现:“咦,原来我那么写小说是不对的!”
你开始按照规则来写作: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怎么布局会“更吸引人”,然后,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写小说了。你也在好奇,怎么自己就从一个有很多想法和创造性的人,到了如今下笔举步维艰的境地呢?
任何“知识”都来自一个社群的传统,遵循这个传统你也许更容易被认可被读懂,但仅仅是这些“知识”,并不能让你成为自己。对你更有帮助的,其实是自己构建起来的“知识”,是你每天思考怎么写作,每次阅读别人的作品时学习自己喜欢的方式,是你在每篇文章中不断地练习和斟酌每一行文字,是你得到读者的反馈后不断反思和创造新的作品。这些“知识”,是独属于你的“知识”,也是真正让你成为自己的“知识”。
愿我们对“知识”有所反思,愿我们学到的“知识”,能让生命生发出更多的自由和可能,而不是成为我们的囹圄和桎梏。
所以究竟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Joy将在本周邀请你继续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