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钻塔情(报告文学)


巍巍钻塔情(报告文学)

——记大庆钻探钻井一公司30681钻井队队长徐景峰

沈正翔

2012年12月15日上午10时,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一刻大庆油田一项新的纪录诞生了,这是一个记录历时、创造历史的时刻。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30681钻井队芳38-斜8井施工井场,当钻井公司领导宣布30681钻井队单队单机年钻井进尺突破十万米大关,创出大庆外围油田开发井钻井进尺和公司钻井队年进尺历史性最高纪录的时候,在鞭炮齐鸣声中,人们欢呼着、雀跃着,这支队伍的当家人徐景峰望着巍巍耸立的钻塔,眼睛湿润了,这泪水是激动是喜悦,是对奋斗艰辛的慰藉。回首往事,他为自己和全队的弟兄们并肩战斗创造出的又一新业绩感到激动和自豪,为自己献身祖国石油事业而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时间回溯到2008年2月,年味还未散尽的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远处的爆竹声还时不时地在空中缭绕着余音。时任30502钻井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景峰刚休完假,就接到公司组织部门的通知,调任他到30681钻井队担任队长。在组织上宣布完任命后,面对这支经常在同一区块毗邻施工,有着过硬作风,既熟悉又陌生的兄弟钻井队,徐景峰既兴奋又忐忑。让他兴奋的是组织上能把这样一支队伍交给他是对他的信任,让他忐忑的是虽说自己在井队干过技术员,又当了5年的党支部书记,但是突然把一个钻井队交给自己,还真有些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到任后的徐景峰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由于当时30681钻井队人员成份比较复杂,队伍由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外雇工,及少数正式职工组成。经他了解,队里现有的管理机制比较符合队伍的实际,所以他只是做了些修补的工作,使队里的各项工作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可是,好景不长,在他接任队长的3个月后,由于政策的变化,队里原来担任副队长、大班、司钻等骨干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外雇工调出井队了,生产班组的人也走了不少。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徐景峰措手不及,“这活儿可咋干?这井还能打了吗?”。队伍缺员的问题,成了他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当为难之时,组织上及时给以支持,从其他队调来了副队长、大班、司钻等生产骨干。然而新的矛盾出现了,作为生产主力的四个工程班组,补充的都是新参加工作的子女工和转业兵,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安全问题又成了徐景峰的“心病”,“这井还能打好吗?”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全队人员那期待的眼神儿让徐景峰难以忘怀。“队长我们都听你的,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看着当过设备副队长的党支部书记王庆华,曾经在司钻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副队长王立臣、赵亦喆,已有多年技术员经验的工程师朱慧江,听到大家异口同声坚定而又温暖的话语,秉性刚强的徐景峰心中更加坚定了带好30681钻井队的信心。

他和大家认真分析了队伍的现状,认识到要使队伍走上正轨,打好井,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从提高员工技术素质和队伍综合素质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做到打好井、多打井、快打井。针对人员新、技术弱的实际,他挖掘现有老员工的潜力,采取师带徒、老带新的办法,让技术硬、能力强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结对子传帮带。同时,每名队干部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包区域、包班组,做到一级带一级,班班见干部。排钻具、刷丝扣、涂铅油、打大钳、提卡瓦、拉钻杆.....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项操作,都毫不含糊,他面对面地细心指导,让每名新员工尽快地熟练掌握安全规范的操作技术,在最短时间内独立顶岗。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徐景峰更是脏活、苦活、累活、险活抢在先、干在前,白天黑夜穿着油渍斑驳的工服不离井场,哪里关键,他就盯在哪里,哪个岗位薄弱,他就顶在哪里,哪里艰苦,他就干在哪里。2008年7月,在中501—斜320井搬迁过程中,刚刚还是满脸灿烂的老天爷,一忽儿突然变了脸,天空顿时乌云滚滚,刹那间暴雨倾盆向每个人的身上袭来,员工们纷纷找地方躲雨。而徐景峰深知,如不趁雨水尚未灌满井场,及时将老井设备抢运出去,等大雨过后井场变成一片汪洋,再想搬运设备就会难上加难。他冒雨在泥水中指挥搬迁,衣服湿透了,雨鞋灌包了。看到身先士卒的徐队长,在风雨中指挥若定的身影,员工们又气势高涨地顶着大雨投入到紧张的搬迁作业中。

有了良好的开端,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徐景峰欣喜之余,又思索着“搬迁频繁,生产周期短,管理上存在着不足,怎样才能抓好管理,促动大班抓小班,形成一级抓一级,把责任落实到岗位,使得队伍作风正、士气高、战斗力更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认为“只有走好人员技术、设备维护、奖惩兑现这‘三步棋’,才能使队伍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管理上提档升级。”

新到钻井队不久的员工对技术还比较生疏,而事故往往都是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徐景峰决定这第一步必须从员工技术学习抓起。他从汲取以往事故频发的案例教训做起,引导大家学习钻井技术,熟悉钻机设备性能。在每次交接班时,进行技能考核,达不到要求的,扣罚当月奖金。经过两个月的强化学习,员工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接下来,徐景峰又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整,称职的继续留任,不称职的调换岗位。这似乎缺少了一些人情味,但员工们对这一“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式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

“设备就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如果不把武器保养好,怎么能在战场上打胜仗。”徐景峰的第二步就是划分设备保养工作责任区。着重将责任落在大班身上,规定大班每天必须检查设备三至五次,并由小班考核大班,大班的责任心随之加强了。尤其是对泥浆泵的使用格外严格,他要求在钻进500米前要避免发生故障,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修泵,会导致井下泥沙层大面积坍塌。同时,他还采用“时间差”战术,在电测或完井间隙,组织人员对泥浆泵进行检修,确保泥浆泵在钻井期间的正常运行。

坚持“四个硬兑现”是徐景峰在队伍管理上走的第三步棋。单井成本节余硬兑现,搬迁工作效率硬兑现,现场标准化管理检查结果硬兑现,日常生产考核硬兑现,从多方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全队形成了学技术、练本领、精技能的氛围,促进了又好又快打井。

这一年,徐景峰率领兄弟们搬了一次又一次家,打了一口又一口井,30681钻井队不仅没有掉队,而且还打了一场漂亮仗。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生产成本节余、经济效益名列公司钻井队前茅,创出了队年进尺八万米的钻井新纪录,还被钻井一公司评为金牌钻井队。


1973年徐景峰出生在黑龙江省肇州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常看到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为油拼搏的场景,并时时处于冥想之中。当时他最愿意看的小说是《巍巍的青峦山》,生活在平原的徐景峰,把钻塔想象成青峦山。每次村里来了井队,看着高高耸立的钻塔,听着轰鸣的钻机声,在徐景峰儿时的心里就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着“要是能当个石油工人多好啊!”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使他报考了石油学校。1996年7月从河北承德石油专科学校油田化学专业毕业了,他带着行李卷儿走进了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一公司30502钻井队。从此,这个世代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的儿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投入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成为一名钻井工人,把梦想系在钻塔之上,用青春挥洒于钻塔之间,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钻井队一年四季都在野外施工,生活单调、枯燥,工作紧张,劳动繁重,只要转盘一转,不管是风霜雨雪,电闪雷鸣,井上时刻都不能离开人。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北风呼啸地撕扯着钻工们身上的衣服,即使穿着厚厚的皮袄,也会寒风透骨冻得直哆嗦;夏天骄阳似火烘烤着钻台,钢铁的温度都能灼伤人的皮肤,而最让人恐惧的是荒原上无处不在的蚊子,天一擦黑儿,饥饿的蚊子飞舞着黑压压地蜂拥到灯火通明的钻塔,嗡嗡响个不停,如同无数个毒针,时刻萦绕在人的身上,被叮咬的痒、红、肿、痛难忍,甚至感染或起泡。这一切都和踌躇满志刚走出校门的徐景峰的想象相差甚远,加上自己学的又不是钻井工程专业,一时间,他感到迷茫而又彷徨。一位老师傅看出他的心思,一天饭后和他拉起家常:“小伙子,别灰心,你有学问,有知识,有能力,只要肯干,一定会有出息”。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使他顿时清醒。“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他决心从井队场地工干起,从本职工作干起,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在第一年的轮岗实习中,徐景峰上钻台,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下钻台,扛石粉、排钻具、平井场......面对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与钻工师傅们一起摸爬滚打,苦练基本功。冬天冷了,他和师傅们轮番上阵抡大锤,打大钳,抬钻具,干的浑身是汗,棉袄里直往外冒热气;夏天热了,他和师傅们交替着换班,下来喝上几碗凉水,洗洗脸,擦擦汗,接着干。寒来暑往渐渐地旷野的风沙吹糙了他的皮肤,强烈的日光晒黑了他的面庞,他已经由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面庞黝黑的石油汉子了。

第二年徐景峰被任命为钻井液技术员。为尽快掌握和提高自己的钻井液管理技能和水平,他向书本学、实践学、身边人学。队里的钻井液大班和工人师傅都有近20年的丰富经验,徐景峰就虚心向他们学习操作技能,把自己的钻井液理论知识与师傅们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每天盯在井上,摸索钻井液的性能和数据变化规律,从每口井开钻泥浆配备到加重处理,从完钻洗井到固井泥浆处理,不同阶段用什么药,以及钻井液特点和各种处理剂的性能,他都一一掌握,熟记在心。每到一个区块打井,他都总结出一套既有钻井液体系理论,又有现场应用价值的泥浆处理方法,记录在本子上,一旦再到该区块打井,就找出来查看,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好学、细心加实干的徐景峰,以谦虚的态度潜心研究钻井液技术和施工工艺,以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扎根在井场。一天傍晚,他正在锥形罐上观察振动筛上岩屑返出情况。出口流量一个细微变化引起了他的警觉,他飞跑到后面的泥浆罐上看着液面一厘米一厘米地下降,马上意识到井下发生了漏失。此时井已钻进很深,如果处理不及时,很有可能导致先漏后喷的严重后果。面对这样的危机情况,徐景峰毫不迟疑立即向队里汇报了情况,随着停钻、上提钻具、关井等一系列指令的发出,已经溢流的井下险情得到了初步控制。之后,徐景峰又投入到紧张的配堵漏钻井液、加重压井的高强度作业中。井场上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粉尘,徐景峰和大家来回奔跑着争先恐后地向张着大嘴的加重漏斗里添加着石粉,也不知跑了多少趟,走了多少路,当井下恢复正常钻进时,朝霞已经映红了东方的天际,而灰头土脸一身汗水一身泥的徐景峰累的连吃早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钻井队技术员人手少,还要倒班轮休,虽是泥浆技术员的徐景峰还要兼顾工程技术员的工作。油田化学专业毕业,从未接触过钻井工程这门学科的徐景峰,四处托人找来钻井工程类的书籍,利用饭后和工余时间,每天坚持学习,不懂的地方,就找技术站和井队的师傅请教。就这样,他利用工余的休息时间阅读了几十本的钻井工程和井下复杂处理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写下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

钻头的使用状况判断和井下复杂情况分析,是钻井工程技术员的基本功,为掌握好这项技术,徐景峰借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各类钻头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时间和磨损状况。他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现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准确判断钻头在井下的运转情况,每只钻头从井下起出,他都坚守在钻台上,冲洗后立即进行分析,并详细作记录,积累资料。凡是钻头入井,都备有记录卡。每当钻头使用到后期,他都坚持自己扶刹把,从钻时突然变慢、泵压略微升高、憋跳钻严重等现象中准确判断出钻头的使用情况。

由于地层岩性变化,钻井过程中防井斜、纠斜成了日常工作中一个重点课题,一般书本理论根本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徐景峰就对每口井钻进情况进行总结,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逐渐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

1998年在施工一口首钻井时,井壁取心时发生卡仪器事故。为了提升自己处理井下复杂的实际能力,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处理事故时候,徐景峰主动向技术站住队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并时刻盯在现场,把整个打捞过程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使井队再无此类事故发生。

长时间的积累和刻苦钻研,使徐景峰终于成为了一名集钻井工程技术应用和钻井液处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可是,他却从没懈怠过,他知道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有所成就,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练,才能不断的成长进步。


夏日的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绿野散发出青草的气息沁人心脾,都市中的人们还沉浸在酣甜的睡梦中。徐景峰却已经早早的起床了,17载的钻井生涯,让他习惯了每天迎着旭日的晨曦起床,每晚听着钻机的轰鸣,伴随着游车吊环撞击水龙头有节奏的悦耳声入眠。略带薄雾的井场静悄悄的,乡野间偶尔传来此起彼伏的鸡、狗吠声。看着头一天都已拆甩完、捆扎好的设备,徐景峰知道他们的下一个新家又要诞生了。

在徐景峰看来“井队工作看着多、感觉乱,但是只要抓住关键,做到精细严实,活就好干了。”每次搬家前,他都会提早安排,明确人员分工,做到重要设备安排专人押车,主要设备安排专人负责安装,严格按标准施工,达到平、稳、正、全、牢、灵、通,油、水、气、电不跑漏。这样一来,千头万绪的搬家安装工作变得井井有条,设备安装一次到位,大大加快了搬家安装速度。虽然昨天已召开过搬迁会,每个干部所负责的工作,每个班组所负责的责任区都已分配好,提前该拆甩、捆扎的都已完成,该准备的工具、绳套早已准备妥当,但细心的他还是一大早,又到井场转了一圈,拉拉这,拽拽那,东瞧瞧,西看看,直到觉得放心为止。

井队每到一个地区打井,都会有地方的人来“拜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工农事务纠纷,会影响正常生产。尤其在靠近村屯的地方打井时,还要时刻防备一些有某种想法的人找麻烦。每次新井位下达后,无论是近则几公里,还是远则一二百公里的,徐景峰都要实地提前摸清情况。有养殖的,要亲眼看看养的是什么,有多少只,离井位多远,施工时的震动和噪音是否真的对动物有影响;有养鱼的,要计划好泥浆坑、排污坑、垃圾坑的位置,防止污染;有种果树、蔬菜、大棚的,施工前要将井架围好,避免大绳滑动时甩出的油落在作物上。还有占地时有没有跨界在两家农户,两个村屯或两个乡之间的,事先都要与农户、村干部、乡里负责人提前沟通协商好,依靠当地村干部维护秩序,争取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效益。井队搬迁时新老井距离比较远时,徐景峰每次都提前联系好新老井场人员吃饭、住宿等问题,确保员工能吃上热饭,睡个好觉。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井场,给散放在井场上的钢筋铁骨穿上了一袭金黄色的外衣。早晨5点钟,浩浩荡荡的搬家车队开进了井场,提前吃过早饭,早已等候在各负责区域的队干部、班组人员准时地打响了搬迁战斗。

熟知钻井的人都知道搬迁、安装、起钻、甩钻具、下套管是最繁重的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是正常钻进时的三、四倍。为了尽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凡事都爱用心琢磨的徐景峰,将流水化作业的模式引入到搬迁安装工作中。他根据井架和设备的依次安装顺序吊装设备,在传统的搬迁方法基础上,通过精确计划,给搬迁设备排程序,对先搬什么、后搬什么,哪些拆卸捆扎,哪些整体运走,谁负责吊装,让每名员工各司其职,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了一套不窝工、不压车、不干返工活的流水化作业搬迁模式。每次搬迁前,他都事先做到“井号清、井别清、设计井深清、地理位置清、路况清、工农关系清、井场布局清”等七清。老井设备一到新井就进行安装,老井搬迁结束恰好新井完成安装,达到了新井和老井搬迁顺序的最佳组合。钻机近距离的搬安,当天开钻;远距离的搬安,次日开钻,大大提高了搬迁安装效率。

搬迁工作开始后,井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担任总指挥的徐景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穿插有序地在各区间调动协调着。在他镇定自若的精心指挥下,下午2点老井的设备已经运走了一大半。这时新井所占地的老乡拦住了搬迁的路,徐景峰闻讯,立刻赶到新井对拦路人说:“无论什么理由,你至少让我的发电机房和宿舍营房进来就行,晚上总不能让我的弟兄们睡在露天地吧。”一个老乡说:“我管你们睡在哪,反正不给钱就别想走”。经过一番劝解无用,徐景峰只好联系当地政府和村干部,说服了老乡,放行了搬迁车辆。

新井场顺利的进车,老井场也要顺利的出车,徐景峰把新井卸车交给书记全面指挥,让副队长协助指挥井架对接安装。项目部负责生产的领导和调度也来到现场坐镇指挥着新井工作。这样,徐景峰就把心思全部放在了老井。坚持老井一辆车不能堵,一件生产物资也不能落下,直到最后一车货顺利离开老井场所有人员才撤出井场。在他的记忆里象这样的搬迁遭遇已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的因素干扰,徐景峰就是把井场作为战场,对每项工作精心谋划,精心运作,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排除重重干扰,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呜呜.....”绵长的钻机喇叭声在沉寂的夜空中鸣叫着,多年的钻井生活让徐景峰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晚上睡得多沉,只要井场上传来异样的声响,他都会从睡梦中醒过来。井上要起钻了,虽然夜班有干部跟班,但徐景峰还是匆忙穿上衣服上了井。虽是深夜,钻台上却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司钻娴熟地根据大钩的负荷调整着钻机的转速,内外钳工矫健地移送着大钳,每起出一根立柱,钻台上的人都会很机敏地躲闪到一旁。看到钻台上一切正常,徐景峰又对带班干部和司钻叮嘱了几句,转而向机房、泵房、泥浆罐走去......在队里人看来,队长徐景峰不管是白天黑夜,都会随时出现在井场的每个角落,无论哪有一丝纰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一回,井队搬迁安装,徐景峰又在转圈“找茬”,很快,他发现一名正在井架上装销子的钻工安全带挂靠有问题。他当即要求钻工按照“高挂低用”的要求,重新系好安全带。钻工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整改,工作也被耽误了一会。但是,事后员工们却理解的说:“虽然徐队长管的多、管得严,但是都是对我们好,安全关系着我们的一家老小啊!”

作为队长,徐景峰时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压力。“钻井生产宁肯多流汗,不可图省事违章蛮干。”这是徐景峰常说的一句话。每进入一个施工现场,他都先进行安全风险识别、安全交底、隐患查找,不排除风险,绝不让干活。小到工服的一个纽扣、安全帽的系戴,大到设备安全操作,他都要较真儿,丁是丁卯是卯,从不马虎,绝不放松。冬季安全检查的时候,他发现一名钻工的棉工服只系了中间两个口子,最下面的扣子没有扣。他就要求钻工立刻停下来,把衣服系好再工作。“劳保着装一定要规范,不然很容易被转动的机器绞进去,很危险,安全帽一定要戴。”钻工听了,很服气。

每天的班前班后会,徐景峰不管多忙,只要在队就必须到场。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强调重点工序,强调一些操作细节,有时候更是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特别是在雨雪天气、节假日、拆装设备、甩钻具、下套管等特殊时期和特殊工况,他更是坚持天天盯在井上,对用电安全,线路铺设、电器接地、操作程序等多项环节进行规范。一次起钻,徐景峰来到钻台查看悬重情况,外钳工走到井口准备刮钻杆上的泥浆,他立即制止,指出刮泥浆一定要等到大钩吊起钻具上升速度平稳了再开始刮。同时,刮泥浆时一方面要仔细观察钻具表面磨损情况,一方面要关注指重表,观察悬重变化情况。

在有些人看来,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给员工讲解怎样预防风险,怎样确定安全站位,可每次风险来临却还是手忙脚乱,难免总有人受伤,令人不解。而徐景峰在多年钻井工作中发现,有些知识根本不是光靠教育就能告知和掌握的,必须通过经验的积累才能沉淀下来。他常说“只有绷紧120%的神经,才能保证100%的安全”“要让员工自己找问题,相互挑毛病,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违章的危害,才能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为了消除员工的日常违章行为,在每口井完井后,徐景峰都要组织全队干部员工根据自己的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人人开口讲不安全行为,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的缺陷等方面查找问题,找出不同层次的风险和隐患苗头。“吊井架绳套要挂在重量的平衡点、大钳的钳框不能用脚蹬、冬天钻具起出后要马上用蒸汽刺净等,管中有泥浆易冻结、砸大锤时要带护目镜等等”每个人都会将自己在工作中摸索出的经验,吃过的亏,按规程操作带来的好处,向大家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你一言,我一语,有更好安全妙招的会兴奋地补充两句,不懂、不会、没有意识到的,经过讨论会更加注意,对安全的感受越来越深。胡干蛮干过的,虽然在会上受到了大家的批评,但心里还是庆幸自己没出什么大事。

在30681钻井队从司钻以上的骨干到队干部每人手里都有一个“记账本”,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小本”,徐景峰却感触颇深。一次,井架上的水龙带油壬坏了,队里重新更换了一个,用了两口井后,垫子刺了,当班人员到库房找了一个换上后,可始终憋不住压,又换了两个,还是漏。这可急坏了大家,别看这一个小小的垫子,如果因为它,井上等停时间长了,井下的钻具就会卡在井里,发生卡钻事故。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找倒班在家的钻台大班救援,而反馈回来的消息,让徐景峰哭笑不得。原来上口井更换完新油壬后,大家谁也没在意新换的油任垫子与旧油任垫子在规格上不一样,新垫子坏了后,这口井的当班人员到库房拿来了旧型号的垫子。他赶紧让人按照大班交代的地方把新型号垫子找来换上,真是立竿见影不刺不漏了,钻机顿时又欢快地转了起来。

事后,徐景峰却陷入了沉思“这说明队里在各项工作衔接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平时队里各路、各系统的运行比较繁杂,虽然有交接班记录,每次换班时都会有班前班后会,但当班人员只能交代当班的工作和所负责的这口井工作,而有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忽视或忘记。”怎样才能杜绝这类问题发生呢?看着自己平时随身带着的日记本,徐景峰忽然灵光一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不把随时的想法记到小本子上,以备随时随地查阅。徐景峰根据司钻、大班(钻台、机房、泥浆)、工程师(技术员)、副队长等人员所负责的岗位工作,结合队干部轮休,班组“四班两倒”的特点,除四个司钻各自建立的《班组人员工作写实簿》在自己手中记录外,三个大班的《设备工作写实簿》,两个技术人员的《口井技术情况写实簿》,两个副队长的《安全生产工作写实簿》,都根据人员轮休情况,在所负责的口井中流转记录。就这样,各路、各系统每天、每口井的工况小到一个螺丝的更换,大到一台设备的维修,当班人员都能交代清楚了,每口井人员对接也清晰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顺畅,像“油壬垫子”这类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徐景峰的身上承载着全队人的安全责任,而每个人的安全,都连着亲人,连着井队,连着公司,他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让亲人的关爱变成了安全的理念、安全的动力、安全的措施,筑起了一道人生和事业的牢固安全防线。


大庆这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在高楼林立的楼宇间,宽阔明亮的马路旁,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随处可见一座座昂首挺立的抽油机,而这一口口油井的诞生,是钻井人历经千难万险的辛劳和科技的力量,雕砌成的一座座石油丰碑。每当看到这数以万计,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大地上的一口口油井,作为一名保障过大庆油田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而今又投入到服务油田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建设者,徐景峰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参加工作17年,徐景峰打井近800口,而每一口井的诞生都蕴藏着他的艰辛、失败、成功和荣耀。2002年以前,他参与施工的开发井井型多为直井,钻井技术比较成熟,有时因工艺需要略有变化,但无太大的技术难度。可油田进入三次采油后,地下注水压力的变化,地层的变移,油层的薄厚,及油井加密后地下管网的密织交错,地面基建设施的增多等因素,他打井的井型随之发生了变化。

定向井是一门油层分布在哪里,钻头就打到哪里的钻井技术。可以想象,当高速旋转的钻头钻透坚硬的岩层时,在地层高温和钻头高速旋转下,钢铁的钻杆竟变得绵软无力。要在千米以下的地层深处“射”中几十到几百平方米大小的油层靶心,谈何容易。井斜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而井下是看不见摸不着,要想中靶全凭技术和经验。2002年9月是徐景峰从事钻井工作以来第一次打定向井。当钻头在钻机的轰鸣声中向地下飞旋,千米之下的“考场”,给徐景峰摊开了一张布满疑团的考卷。

徐景峰深知想要给“地下考场”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水平已远远不够用。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揭开定向井技术的面纱,他找来定向井施工资料,一页一页的认真细致地揣摸,翻遍有关定向井钻采工艺资料,对定向井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案、实施步骤作了全面了解。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满了井斜、方位、钻具长度,发现不懂的就向专家请教和交流,把学习到的经验内化于心。施工中,他吃住在井场,时刻跟踪井下运行情况,计算方位靶距,制定钻具组合,不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直、增、稳、降,不敢有半点懈怠。在住井队的技术站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他边干、边学、边总结,积累经验,首次定向井施工就获得了成功。

然而,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转化为美好的现实。2009年4月,在一次下钻过程中,为抢速度,争时效,队里简化了技术措施,在钻遇到水化能力极强的泥岩时,发现机械钻速逐渐降低,转盘扭矩逐渐增大泵压有所上升。徐景峰采取果断措施,降低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同时在不超过钻杆安全负荷的前提下,用最大的拉力上提。起钻后发现钻具已被严重刺坏,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发生更为严重的事故。经过这次事故,徐景峰心里在不停地思索着,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反复思考着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艰难地寻找着答案。钻井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下一道工序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有可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处理过程中再出现闪失,井还很可能会报废。想到这些,他犹如服了一剂清醒剂:“关于钻井工作,光凭冲天的干劲和良好的愿望是打不出优质的井的,只有讲求科学、按规律办事,不折不扣地按操作规程去做,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才是打好井、多打井的首要保证。”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徐景峰在工作中更加严谨了。认真总结生产实践中的每一次失误,精心记录整理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钻井工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把以往实践中的经验应用于生产实际。“如果说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那么泥浆就是钻井的血液。”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徐景峰看来,泥浆的应用就好似“中医看病”讲究辨证施治,要“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从根源治病。基于这一思想,他根据早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资料,结合油田各区块后期开发中地质及地层压力变化的实际,每到一个区块、每打一口井,他都找来临井资料查阅,根据测井曲线,摸清层位数据,探索和创新出了一套针对不同区块、不同地层、不同压力,“对症”使用的泥浆体系,使每口井的钻进周期与以往相比缩短了近6个小时。

2009年6月,徐景峰带领30681钻井队搬迁到采油一厂区块打井。刚开始速度始终比别的公司钻井队慢半拍,他暗暗较劲,决心带领全队员工要打出“志气井”,扭转被动局面。为了加快钻井速度,他跑到兄弟钻井队盯在现场细心观察讨教。经过几口井的总结借鉴,他们队的钻速也逐步地追了上来,实现了月六开六完,一举跃升为该区块的先进队。在第二轮井的施工中,30681钻井队又承钻了一组12口的平台井,井底位移大,井斜角近40度,要求油顶、油底同时中靶,泥浆密度高,易发生粘卡,防碰、防斜技术要求高。同时,随着老区定向井、丛式井的日益增多,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在采油一厂这一油井高密度区块进行钻井作业,稍有不慎就会钻碰套管而酿成事故,而且井位又在距离铁路边40米的公园桥下,一旦发生井喷、环境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挑战,徐景峰把该组井作为锻炼自己、铸造队伍施工能力的有利时机。从井架基础的摆放、安装,井口的校正,井眼轨迹的控制,定向后的加密测斜,井斜、方位、防碰、绕障等数据的测算,钻具组合的倒换,钻井参数的调整,井下各种复杂情况的预案,他都精心与技术员、队干部、生产骨干,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保证技术方案和措施精准到位。施工中,认真执行技术措施,严格落实井控监控制度。钻头下得越深,徐景峰的神经绷得越紧,生怕出一点点差错。那段时间,他吃住在现场,盯紧各道工序施工。头发长了,衣服脏了,人也瘦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高质量地拿下了这组钻井一公司组建ZJ25钻机有史以来施工井数最多的一组平台井。

一次创业,老一辈石油人以开发建设大油田、高产稳产几十年的不朽功勋,创立了大庆油田的千秋功业。今天,能否在这块热土上续写神奇,是一名钻井人勇于担当的责任。2010年3月大庆钻探在各钻井公司间摆开了“四争当”劳动竞赛的战场,徐景峰所带领的30681钻井队作为参赛队之一加入了竞赛。他深知各单位参赛的兄弟队都是能征善战、敢打敢拼具有一定实力的队伍,如想胜出,不仅要有“有第一必争、见红旗就扛”的“亮剑”精神,还要有战之必胜的“杀手锏”。“如何既能保证安全质量,又能加快打井速度?”徐景峰脑袋里象过电影一样,把这些年打井的经验梳理了一番,感到公司内外参赛的兄弟队,无论从钻机机型、设备,还是人员实力、生产运行等方面,都旗鼓相当,在伯仲之间,想在这些环节上挖潜力很难胜出。善于钻研思考的他,又从地下的事情动起脑筋来。他对钻进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以及钻头的应用、钻具的组合、钻井参数的调整等过程和细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以往常规钻进中经常起下钻,会影响钻井速度。而从常规的技术应用看,通常都采用“短起下钻”来防止井眼缩径问题。提速的潜力点找到了,徐景峰就在地层的变化规律和钻具的组合上下起功夫来。针对钻进中经常短起下钻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他大胆提出在钻具管串上分段加装螺扶,随时修整井壁的想法,并主动找到相关部门,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想法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请他们到现场悉心指导实践。经过多次的试验,在施工中见到很好的效果,使每口井的钻进周期比过去缩短了12小时,取得了钻速与效益的双提升。在竞赛的角逐中,多项钻井生产指标夺得第一名。

当今的钻井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搞好技术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有松懈,就难以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步伐,而徐景峰并不拘泥于现有的做法,常常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随着油田后期开发难度的加大,施工的疑难复杂井也增多,定向井的钻具粘卡、井眼轨迹控制和中靶率一直是困扰钻速的难题。徐景峰又一次把眼睛盯在了定向钻具组合和井眼轨迹控制上,经过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和现场多次与专业定向技术人员的探讨交流,他根据井斜度数的大小和地层岩性变化规律,跳出传统的“定向钻具组合”常规思路,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了采用短钻铤、稳斜段微增钻具组合,采取欠尺寸螺扶等优化钻具组合措施,创造性地实现了一套钻具组合打完全井的目标。2012年所施工的56口定向井,每口井钻井周期缩短了10小时,机械钻速每小时提高了2米,一次定向成功率和中靶率均达100%。队伍的钻井施工能力也由当初的每年4.6万米,逐步跃升到每年8万、9万、10万米。

徐景峰还有许多好点子、金点子。他看到每次搞井口,电气焊切割的隔水管口都很不规则,需要多次修复,很费事。他忽然想起队里冬天搭机泵房时用的圆形管卡子,如果设计一个与隔水管外径大小一样的管卡子,卡固在要切割的部位,就直接能将隔水管口平齐地切割下来。他和员工们找来材料,氧气割、电焊焊、砂轮磨,终于制造出了切割隔水管口的管卡子。经过现场使用,既达到平齐美观的切割效果,又为每口井节省1个多小时的时间。以往冬季,队里搭建的机泵房、钻台围布保温效果差,还不美观。一次,徐景峰在路过建筑工地时,看到建筑工地搭建的围架简单实用,他一边观察一边打听方法,回到井队后,他就根据钻台、机房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设计了一套围布搭建方案。经过几次改进后,达到了安装拆卸省时、省力,美观、实用、简洁和保温性好的效果,并在其它兄弟钻井队进行了推广使用。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队里的干部员工们都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大搞技术革新,相续完成了井架下船快速对接装置、立式砂泵排量增加法等小改、小革20余项。

每个人人生中会经历很多失败,而徐景峰没有让失败和挫折左右自己的情绪,他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低头。作为一个钻井人,他愈挫愈勇,勇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自己,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以决战决胜的信念,勇当油田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又是半个多月没回家了,在井上生龙活虎,总是让人觉得不知疲倦的徐景峰,每次回家后什么也不干,一头扎在床上呼呼大睡。已经习惯了的爱人葛艳秋看着他,心里又恨又爱又心疼,她知道徐景峰的心中不是没有这个家,他心里始终装着30681钻井队这个几十人的大家,他太操劳了、太累了。

“为人和善,处事公平,身体力行,让人折服。”是队上员工对徐景峰的评价。在30681钻井队只要一谈到徐景峰,员工们就会津津乐道地说:“跟徐队长干,我们大家心顺、劲儿足、有奔头。”当过5年党支部书记的徐景峰知道,钻井队这个逐油而迁的家,要想打好井完成钻井生产任务必须依靠员工间的密切配合,而只有精诚团结、彼此信任,才能逢战必胜。作为30681钻井队的当家人,要有光明磊落的品格和深爱员工的爱心才能凝心聚力。

工作中徐景峰不仅是领导而且还是工友。闲暇时,他是员工宿舍的常客,在温暖的拉家常中,倾听员工的所想、所思、所盼。对队里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简历、籍贯、家庭成员、个人嗜好等他都了如指掌。

30681钻井队有员工48人,其中24人是年轻人。他们有的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新参加工作的转业兵、子女工和外雇工,有的还是独生子女。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井队生活,徐景峰没少在他们身上下功夫。有些难活、脏活、累活,新员工不会干、不愿干,徐景峰就让他们在一旁看,自己带头干,手把手地教。他给青工讲,很多CEO就是从刷厕所开始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来激励青工积极向上。在他苦口婆心和尊尊教诲下,青工们的心结遂个解开了,端正了劳动态度,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种职责和责任,化为自觉行动。

在技术上,徐景峰让老师傅与新员工结对子,带好徒弟。在用人上,徐景峰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肯钻研、爱学习、能胜任,不管是新员工、老员工、正式工还是劳务用工,他都一视同仁。外雇工齐永祥脑子活技术好、手巧、懂机械,徐景峰就推荐他当上了钻台大班。队上的4名司钻有3名是走上工作岗位三四年的新员工,有一名是外雇工。任职队长5年里,经徐景峰培养的有2人成长为工程师,他还为其它兄弟钻井队输送副队长2人,党支部书记1人。

钻井队工作艰苦,劳动强度大,徐景峰就把员工的生活放在心头。每次队里得了奖,拿了牌,创出高指标,他都杀猪、宰羊地犒劳大家。遇到员工的生日,徐景峰就说“你干得不错,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午让食堂做好吃的,慰劳慰劳你。”队上加班干重体力活,徐景峰就变着花样买笨鸡、大鹅、牛肉,给大家改善生活。

平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力所能及地进行帮助。员工亲人病了,队上人员再紧张,他都让员工回去照顾亲人,并通知家里倒休干部代表队里前去探望。一次他发现青工小黄情绪低落,不愿上班。经了解才知道,原来小黄家经济条件不好,母亲住院医疗费一时凑不齐,徐景峰二话没说从家里拿出2万元钱借给小黄,并亲自送到他家里。小黄的母亲感动地拉着徐景峰的手说:“谢谢你帮助我家渡过了难关,徐队长,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啊。”

队里的外雇工大多家在农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的徐景峰,知道他们生活上的艰辛,也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对于生活比较困难冬天家里冷的,徐景峰就利用废旧套管为他们焊炉子。平时,外雇工倒班回家,他尽可能的给予照顾,让他们搭便车,节省点路费。每到逢年过节他还和队干部挨家走访,为他们送去米面油。正是从这一件件细微的小事上,徐景峰让大家感到了“家”的温暖,感到了30681钻井队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他的带领下30681钻井队先后4次荣获钻井一公司金牌钻井队,钻探工程公司银牌队、油田公司先进集体,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银牌钻井队等殊荣。

提到“家”这个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少的感触。在钻井队这个大家庭徐景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着每一个员工,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他深爱的井队、奉献给他关心的员工,然而对自己的家付出的却很少……

作为家中长子的徐景峰,2005年把年老多病的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本想好好孝敬父母的他,却从早到晚一直在井上忙个不停,常常十天半月才回一趟家。而眼患白内障、腰上长有骨刺,行动不方便的老父亲,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时常眩晕的老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支持着他。心里十分愧疚的徐景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啊!端公家的饭碗,不是个找生活出路,拿月工资的问题那么简单,还要肯吃苦,老实肯干,做到问心无愧,我们庄户人家就是靠诚实的劳动维持生计的。这样我们心里踏实,你帮了人家,别人会记得你的好。自古忠孝难两全,国事是大,家事是小,你工作忙就忙你的,不要考虑我和你母亲。”

2012年冬天,徐景峰老父亲摔伤住进了医院,此时正好赶上井队向10万米冲刺的关键阶段,得到老父亲受伤住院消息的徐景峰,从井上匆忙赶到医院,左右不离地在父亲病床旁守了一夜。心里始终惦记着井上工作的他,第二天一早,抱歉地向病床上的父亲说上几句安慰话后,又匆匆地上井了。就在当年底徐景峰带领30681钻井队一举创出大庆油田外围开发井单队钻井进尺10万米的历史性新纪录。

对于妻子为家付出的辛劳及艰辛,让徐景峰更是感激不尽。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的特殊性,他不能跟家人朝夕相处。在妻子葛艳秋眼中,丈夫就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儿子小时候体质弱,每次发高烧,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儿子,她十分慌乱,抱着儿子打车赶到医院挂号、抓药、打针,跑上跑下,输完液已经半夜,她又抱着儿子往家赶。看着成双成对的夫妻俩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儿子形单影孤,葛艳秋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徐景峰打电话,又怕他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手机又装回兜了。

都说父亲是孩子心中一座巍峨的山,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徐景峰每年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3个月。2008年徐景峰到30681钻井队后第一年,为尽快上产打井,带好队伍,他有几个月坚守在井上,风里来雨里去,和钻工兄弟们摸爬滚打在一起,队上的干部员工都倒班轮回好几次了,可徐景峰一直没有回过家。大家实在看不过去,都劝他回家看看。徐景峰何尝不想念他的妻子和刚满8岁的儿子。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他安排好队上的工作,乘车回到家中。一路上他想着进门时那温暖幸福的情景,一进家门他顾不得放下背包,就赶紧跑到儿子跟前。那可爱的儿子瞪着怯生生的眼睛看着他,妻子忙让儿子叫“爸爸”,儿子却迟疑了一下,徐景峰想拥抱一下儿子,儿子一下躲到了妈妈身后,很不情愿地说“我不让你抱。”一向坚强的徐景峰眼里泛起了泪光。看着有些尴尬和愧疚的徐景峰,妻子解围地说:“你走的时间长了,一会熟了就好了。”听了妻子的话徐景峰更加觉得内疚,对妻子说:“我能理解。”说完就沉默了。在儿子的眼中,爸爸有点陌生。在他的记忆中,是母亲一个人陪着他长大,他清晰地记得母亲在瓢泼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接送他上学、放学,记得当他获得各种奖励时,是母亲激动而欣慰的眼神,记得每次出门时,母亲都会怀揣着忐忑和挂念。而父亲,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他总是悄悄回家,又悄然而去,一走常常就是好长时间。

徐景峰把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对家里的照顾就自然少一些。妻子非常明白这一点,只要队上转盘转着,每次徐景峰回到家,他就不停地遥控指挥着。她知道这是丈夫一份时刻割舍不下的责任。13岁的儿子,也渐渐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那么忙,以及心底对他那份不轻易流露的沉甸甸的爱。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徐景峰,这个与荒原、与钻塔为伍的铁脊梁,有着深深钻塔情结的他,正带领着他的队伍为了油田4000万吨持续稳产,以更加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朝着更辉煌的目标迈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