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下的武林纷争,
你觉得如果李小龙在世,他会怎么做?
看完文章,欢迎在公众号回复你的想法。
如果李小龙在,可能功夫将没有派别之分。
说这句话,不是说李小龙的功夫有多厉害,
而是李小龙对于功夫的理念,
或许能够让功夫没有派别之分。
在说李小龙之前,先说一个佛家的故事。
惠能与神秀作偈竞选当弘忍的接班人,
结果惠能的偈子更胜一筹,
于是弘忍将衣钵传予惠能,说:“
初祖西来,无人相信,这才以此为信物。
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
衣钵本是争端,传衣命若悬丝。
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衣钵代表着门派的根源,
也代表着正宗的身份和地位。
但也是争端的根源。
于是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不肯,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
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
所以渡惠能过江,就是度惠能到彼岸。
惠能听后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是:我不明白的时候,感谢老师度我。
现在我明白了,当然自己度自己。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故事?
因为惠能所说的,
也是李小龙想说的。
李小龙把自己创立的功夫叫“截拳道”。
所谓“截拳道”,
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李小龙在研究西洋剑术后,
认为“阻击”(stop-hit,意即“防守-反击”)是
西洋剑术中最精湛的技巧。
一次成功的“阻击”,意味着对手进攻你时,
你不仅仅要防御对手的攻击,
而且还要在截住对方剑招的同时顺势反击,
防守与反击同步,一气呵成,
这样你的搏击“效率”将大大提高。
于是,他把他所创立的技击方法称做“截拳道”,
“截”意味着拦截、阻击。
“拳”意味着进攻、攻击。
“道”意味方法和哲学。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
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
为什么李小龙崇尚这种由守转攻的攻击之道?
这与他所悟到的功夫哲学理念有关。
应该很多人听过那句“Be water,my friend.”
李小龙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功夫,都应该像水一样,
适应不同的容器。
这看起来符合道家的思想,
因为道家说“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而把高处给别人,
这叫“善利万物而不争”,
而且“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认为这是最好的状态,也是最能持久的状态。
因水总往低处走,不与谁去争夺高处,
所以没有争夺,就没有伤害,这样才能持久存在。
这理念可以说是弱者生存之道。
那么强者呢?看看兵家怎么说?
兵家源于道家,所以也崇尚水。
孙子说:“兵形象水。”
水“避高而趋下”,
所以用兵就要“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
所以用兵就要“因敌而致胜”。
也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水看起来根据阻碍它的物体而绕行,
实则是寻找阻碍物阻碍不到的地方去通过。
所以,李小龙认为,做人要像水,
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能柔软地流动,
以适应各种环境而为生命找到出路。
功夫也应该像水,不应该与对手硬碰硬,
而是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要做到控制对手,
就要让自己身心抛开一切对抗的想法,
因为一旦有对抗或者化解的想法,
所有的注意力就都落在了对手的某个招式之上,
而看不到漏洞之所在。
所以功夫之所在,在于看破对手、控制对手,
对手猜不到你要做什么,
而你所做的是根据对手的动作快速的反应,
简单直接进行攻击或化解对手的进攻并进行攻击。
也正因如此,李小龙所创的“截拳道”,
其实并不只是功夫招式的修炼,
而是一种将功夫融入本能的修炼。
其宗旨和核心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所以“截拳道”没有拳法,只是名称。
因此李小龙说:“一旦有人妄说截拳道是什么或什么,
或是与这个那个又有所不同,
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灭吧!
消除掉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吧!
截拳道只是名称罢了!”
李小龙一生学过多种功夫,
除了众所周知的太极和咏春,
他还学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
他每学一种拳法都是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习,
然后再融汇贯通成自己的功夫。
而学“截拳道”也是如此,
其目的不是学李小龙的拳脚,
而是练成属于自己的拳技。
好了,回到一开始我们说的,
惠能的那句:“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为什么说这是“截拳道”的理念?
李小龙曾经说过另外一段话:
“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
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球,
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反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
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
至于你将来能获得多少“太空知识”
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明白了吗?
李小龙之所以创立截拳道,
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课程,供弟子们训练之用。
其目的就是让未悟道的人拥有练习的方法,
而通过这些方法的练习,
练习的人要逐步自己去领悟武学的哲理,
最终自己领悟的才是能让自己持续进步的武学之道。
而此时,谁是正宗的“截拳道”传人重要吗?
衣钵对于习武之人不再重要的时候,
门派之别还会存在吗?
事实上,李小龙的“截拳道”已被称为“原始截拳道”。
这意味着如今很多“截拳道”练习者已经
从李小龙所设计的训练课程里,
延伸甚至创造出理念相承,但拳法不同的“截拳道”,
甚至是不是叫“截拳道”这个名字,
除了品牌效应以外,其他都已经不再重要。
可惜,李小龙年仅32岁就去世了。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的开映日,
即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
其实李小龙短暂的生命之所以伟大,
并不在于他的功夫多厉害,
也不在于他的电影拍得多成功,多有影响力。
而是他对于武学的理解,
已经超越了胜负、门派、招式等这些
一般习武之人所在意的东西。
如果他还在世,
或许中国功夫没有眼下的闹剧纷争,
甚至能让武学承担起本应承担的
引导人类思考生命与自然关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