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
一天24小时看起来每分每秒都一样,但实际上并不相同,有些时间的权重要远远大于其他时间,我把这些权重大的时间叫作“元时间”。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换句话说,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被称作“元时间”。
那么,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基本的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到了周末,我们的第一选择可能是睡懒觉;在觉察审视之后,我们可能改用这个时间来学习。但这时我们的选择还是模糊的,因为平时那些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既想读这本书,又想读那本书,还想写文章、锻炼,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权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犹豫不决中浪费了时间,自己在多选项前悬而不决,处于模糊状态了。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模糊,不仅需要在这些小事上消除,在选择人生目标等大事上也是如此。
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差距悬殊,他们甚至连一丁点儿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
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1、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2、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