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故事
写故事的三种经典框架
1.冲突、行动、结局
比如,一个人遇到了麻烦,这是冲突;他必须去解决麻烦,这是行动;最后他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这是结局。
例如,罗密欧爱上了朱丽叶,可是两个人的家庭有世仇,这是冲突;他们偷偷结了婚,准备私奔,这是行动;过程中两个人都以为对方已经死去,所以两人分别自杀了,这是结局。所有我们可以称之为故事的东西,都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起、承、转、合
我国传统文学认为,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起”“承”“转”“合”四个步骤。
起是原因,用来引出故事;承是延伸,卷入更多人物,把故事铺开;转是让剧情起伏,不断制造麻烦;合是结局,失败或成功,都要有一个结果。
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唐三藏为普世济人去西天取经,这是起,用来引出故事;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被唐三藏收为徒弟的过程,这是承,用来把故事铺开;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这是转,用不断制造麻烦的方法来制造看点;最后师徒四人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受封成佛,这是合,也就是结局。
3.目标、阻碍、行动、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许荣哲认为,任何人只要回答7个问题,就能在3分钟内构思一个故事,7个问题分别是这些。
(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实现目标的阻碍是什么?
(3)为了实现目标,他会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
(5)发生了什么意外?
(6)意外发生后,情节如何转折?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这7个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故事,你也可以用这7个问题去逆向拆解故事,倒着学习。
以上提到的三种故事框架,简单综合一下就是:围绕主人公陷入困境时遇到的麻烦,讲述他为了摆脱困境、解决麻烦而行动的过程,最后给出一个结局。
写故事的四个要点
1.要有一个主题
怎么检验一个故事的主题是否明确?故事能被非常好地提炼成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说明主题是明确且有力的。
一篇文章也好,一个故事也罢,最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你没有一个点来引导读者,让他产生认同或反对的观点,这篇文章读者读完的感觉就可能会是“还不错,但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2.要不断制造麻烦
不断制造麻烦是为了增加看点,让故事变得吸引人。平淡无味的故事,自然也无法在读者心里掀起波澜。故事的推进就是一个解决麻烦的过程,故事最有看点的部分就是主人公面对麻烦、解决麻烦的部分。
那些冒险电影、灾难大片之所以能让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酣畅淋漓,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设定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麻烦,这些麻烦一个个被解决的过程非常吸引人,让人心潮澎湃。
3.人物要有个性
有时候你看完一个故事,感觉在故事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会产生共鸣。人物作为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可以说承载了一个故事的灵魂。人们对一个故事的话题也常常是围绕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展开的。所以,写故事不能只写事不写人,写人不能让人物没有个性。若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个性,读者就很难被感染。
在写故事之前,你要问清楚自己: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希望读者看完后对他有什么评价?
带着这些问题,你在写故事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情节去塑造人物的这些个性。
4.故事要有细节
跟电影学讲故事的五大“套路”
1.好莱坞式“套路”——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故事“套路”:讲述主人公孤军奋战解决棘手的问题,或者是主人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最后以大团圆结尾。
模仿方法:描述个人与朋友、家庭、社会的冲突,中间激化冲突,最后解决冲突。
经典案例:《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过程是靠个人越狱,伸张仗义。克服困难中,灵魂得到救赎和解脱,强调家庭、朋友、内心的追求才是持续可靠的,最后以大团圆结尾。
2.宝莱坞式“套路”——个体在社会夹缝中的突破
故事“套路”:每个人都受到人性的驱动,符合规则又不断突破规则,妥协和抗争交替出现,最终善念战胜邪念。
经典案例:《我的个神啊》的叙事过程是个人挑战传统,遇到家庭和社会的重重阻力,关键时刻贵人相助,最后以大团圆结尾。
3.经典韩剧“套路”——与家庭、社会的纠葛
故事“套路”:个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但又不得不考虑各种家庭和社会因素,经过一系列的纠葛和反转,最终通常有一个浪漫唯美的结局。
模仿方法:在平静的生活里引入突发状况,着重描写人物因家庭、阶层、伦理的纠结过程,最终给出一个比较煽情的结尾。
经典案例:《来自星星的你》的叙事结构是一波三折的感情,老天注定的相遇,缠绕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感情最终经受住考验,最后以大团圆结尾。
4.经典日剧“套路”——反思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故事“套路”:每个人都受到人性的驱动,符合规则又不断突破规则,妥协和抗争交替出现,最终善念战胜邪念。
模仿方法:铺垫条件,主人公打破规则,解决问题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
经典案例:《千与千寻》的叙事过程是突然遭遇危险,在磨难中成长,坚信可以改变未来,最终在人性的光辉下走出黑暗。
5.经典法剧“套路”——相信感受重于一切故事“套路”:感受是指导行动的重要标准。个人感受常常改变事件的发展走向,引发各种感情,让事情更加复杂。
模仿方法:突出人物感受描写,把重点放在人物的情绪状态和感性决定上。
经典案例:《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叙事过程是用视觉而不是语言推动故事,感受指引着任务行动,个人感受大于一切,最终感性战胜理性。
第2节 如何写出有价值的观点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观点?只有一个准则:能给读者带来改变。
改变是多维度的,读者看了你的文章,格局变大了,态度变积极了,认知改变了,行动转变了,思维方式转变了……
写作的初心就是用个体的力量给读者带来正向的影响,对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改变。
如何写出有价值的观点?我总结了四个技巧:
顺向思考:提炼出大众的流行认知
当你要写一个话题时,你要去网上看文章、评论、留言,目的是感受大众对这一话题的流行认知是什么,然后把它总结出来,这叫顺向思考。用这种方式总结出的观点,符合大众的预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能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
对于这样的观点,大众很容易理解或者本来就知道,那它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作为写作者,我们可以将观点总结得更清晰、明确;
其次,这种观点具有提醒价值、推动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写的观点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大家知道,却经常忘记,不一定去做、不一定能做到,写作者就是在一遍一遍地提醒大家,这个很重要,要去做。这就是价值。
逆向思考: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与顺向思考相反的是逆向思考。
为什么要逆向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如何逆向思考?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举一个传媒业执牛耳者江南春的例子。江南春说,当年大家都往东走去寻找印度,但哥伦布就要往西走,结果发现了新大陆,成为传奇,但即使他没发现新大陆,发现了别的,一样是开创者,因为哥伦布发现的东西都不是那帮往东走的人发现的。
江南春创业时,媒体行业显而易见的真理是做大众传媒,做媒体显而易见的真理是“内容为王”。他不擅长做内容,就逆向思考,提出了新的观点“渠道为王”。这个观点带来的价值是什么?他创立分众传媒,占据了全国150万个电梯媒体终端,把公司做到了千亿市值。
批判思考:批判、挑战你不认同的观点
我们常常说独立思考很重要,可是能做到独立思考的人很少,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众。如果你想写出有见地的观点,可以从批判、挑战你不认同的观点开始。
成大事者都有个被忽略的特质,有仇必报。
梦想和野心,才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
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任何方法论都是靠不住的。
迁移思考:借用其他领域的流行观点
知识是可以繁衍的,因为知识可以生出知识,观点也可以生出观点。你在一个领域中发现的流行观点,其实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去用,因为逻辑是相通的。
通过迁移思考,很容易写出耳目一新的、让读者有启发感的观点。
比如,张小龙在谈微信产品观时提出: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不要用对待个体的方式对待群体。我可以把它迁移到个人成长领域里写一个观点: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进步最快。
第3节 如何写出使人产生共鸣的金句
金句一般有以下四个标准。
(1)短小精练,一般是一两句话。
(2)朗朗上口,读起来节奏感比较好。
(3)多为观点型句子,启发感强,引人共鸣。
(4)一般和文章核心立意相关。
写金句的四个常用技巧
1.重复
这里的重复是指句式重复或者用词重复。
具体的做法是:在前后两句话中出现相同的词或句式,较常见的是重复动词。
比如,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与科尔宾论战时说:“你领导一次抗议,而我领导一个国家”。
这是写金句时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技巧在很多经典的广告语中都有体现。
铁达时手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红星二锅头: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
iPhone 6S & plus:唯一的不同,是处处不同。
2.回环
在语法上,是指将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密相连,可以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意趣,还可以构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小布什:要么把敌人带给正义,要么把正义带给敌人。
肯尼迪:人类必须终结战争,否则战争就会终结人类。
尼采: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回环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3.类比
类比是找到一个共同的属性,连接两个不同的事物。在很多广告文案和网络流行语中,我们都能看到类比手法。
比如,在流行歌曲的歌词中。
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比如网络流行语。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
比如经典广告语。
过期的凤梨罐头,不过期的食欲;过期的底片,不过期的创作欲;过期的旧书,不过期的求知欲。
4.押韵
简单来说,就是句子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
吃饭只吃金拱门,一生只爱一个人。
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
故乡的骄子,不该是城市的游子。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
一切顺利就觉得自己真行,遇到麻烦事就怪水星逆行。
金句写作的练习方法
1.积累金句
金句之所以称为金句,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稀缺性或者说独特性。金句的产出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为了学习如何写金句,我们要先积累足够多的金句。
从哪里积累?从广告、电影、书籍、文章、交谈、思考中都可积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两个很好的句子:“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有本书叫《时间的格局》,里面说:“唯有梦想,才配得上你的焦虑;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的焦虑。”
2.分析金句
对于积累的金句,你要经常拿出来分析它们好在哪里。分析多了,你就会发现答案开始重复。恭喜你,已找到一些普遍规律。然后,你可以把这些规律分类、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甚至归纳出一些可套用的模版。
3.原创仿写
积累多了,分析多了,你脑子里的方法论和模版多了,很多时候你可以情不自禁地写出一些来。有时,你可以找一些不错的金句进行模仿、借鉴、改写等。
写文章时,创作金句一般需要三步。首先,通读一遍文章,把瞬间能抓住眼球的、有启发的、能使人产生共鸣的句子挑出来;其次,换位思考,想象面对百万用户,挑出那些覆盖面更广的句子;最后,用上面提到的四个技巧和方法精心打磨这些句子。
第4节 如何用动词、名词、形容词
神经心理学认为,人的爬行脑(也就是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所以,我们进行内容表现时,要多做视觉化表达,少用抽象化表达。具体来说就是两个技巧: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动词。
少用形容词
文案广告圈有个不成文的定律:最好不用形容词。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旺仔牛奶: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
联想: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铁达时: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多用名词、动词
文字表达最怕抽象,一抽象,读者就觉得枯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要具象,具象就是写出画面感。
如何写出画面感?形容词做不到,只有多用名词和动词。名词会告诉你“是什么”,动词则会告诉你“怎么样”。
很多广告文案之所以产生的效果好,就是因为它用动词和名词在你脑中植入了一幅画面。当你遇到相应的场景时,这个画面就出现了。
比如,你晚上去超市,看到了红牛,想到明天上午请了搬家公司搬家,搬家工人肯定会很累,你脑子里就蹦出一个画面感十足的“困了累了喝红牛”,所以你很贴心地为搬家工人准备了几罐红牛。
比如,你陪女朋友逛街,想去吃点甜点,你想起来“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所以你们走进了哈根达斯店。
比如,你吃完葱味满满的午饭,想到下午约了人聊天,“吃完喝完嚼益达”这句话就跳了出来。
比如,你有点小困小饿,就想来点香飘飘奶茶;你中午饿了,不要叫妈,要叫饿了么;你出去活动觉得饿了,就知道士力架能横扫饥饿。
我在李叫兽的文章里读过这样一段话,用一连串的“名词+动词”把“你赚你的钱,但我享受了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描述一个人很厉害时,你怎么写?写一堆形容词吗?
王朔写阿城,是这样用“名词+动词”的。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