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你怎么看
能动16-7 朱寒青 101641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一夜之间,知识经济的春风就呼啦啦刮起来了。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知识付费新业态正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已然成为经济发展各业态的风口。
“知识传播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丰富过,而且可以这样自主。电视和收音机传播时,都不能如今天的手机端音频课这样,想听就听、想停就停。原来想听某个老师收音机上讲课必须到时到点打开收音机,否则就错过了。现在,付费购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随时调出来听。这样一来,知识的传授更加迅速,同时也让知识传授效率大大提高。”俞敏洪如是说。
在俞敏洪看来,知识付费新业态的兴起,说明当下中国的民众对互联网信息获得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人们更加注重知识对自身需求的实际满足。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中国,人们对获取知识已经从大而全转向细而精,更在意学习内容的“接地气”。
那么问题也来了,被明码标价的知识内容,到底与免费知识内容有多大差异?当知识成为商品,当消费者有了心甘情愿掏钱为“耳朵”、为“眼睛”买内容的意识,如何让优质知识内容的生产能力源源不断?
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必须精英化、专业化。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要想输出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东西,必须静下心来慢慢积淀,精细打磨,才能厚积薄发,这才是知识付费得以持久的关键。
知识付费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和知识变现的一种方式,还是知识价值的体现和自然甄选。一旦进入付费模式,消费者就会慎重选择,那些没有营养的“知识”就会被自然淘汰。换言之,知识付费可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净化,屏蔽掉一些低俗的、不实乃至毫无价值的信息,倒逼知识的生产输送者树立精品意识,从而让公众接受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服务的终极目的不是兜售知识,而是让知识变得对人有意义;不是重构知识,而是要促使人们重构自我;从而让人获得更为抽象和深刻的自由。付费内容所能达到的最终效应必是人的自我提升与成长,这也是检验付费内容价值与导向的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