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去看见,去看见他的世界与他

中秋,带小家伙回了爱人老家。小家伙还是有些认生的,长辈想抱,一抱就哭,哭了就找妈妈,双手向前一探就朝着妈妈去了。多熟悉一会以后,才能逗着玩。几个长辈说是人见少了,多抱出去耍,就不会了。我有点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附和着“就是就是,以后多抱出去”。

其实小家伙每天都闹着要出门,早饭后,午休起来,有时候晚饭后也会。抱或者推车带出去,十分开心和好奇。只是预见陌生人的时候,会警觉一会,慢慢确认好像没什么危险才会回应人,才有可能逗着玩。我倒觉得很正常,不是不戒备陌生人,也不会完全排斥陌生人,只是需要一个熟悉和确认的过程。我觉得这个度还挺合适的。

毕竟小家伙现在除了哭,并没有什么办法表达拒绝,也没有什么其他能力拒绝,这种情况下,在一定限度内,自己会掂量自己的安全,挺好一能力。

小家伙出生不久,我接触到了温尼科特的情绪成熟理论。我很喜欢这个理论的温度,因为透过理论看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分析。

带小家伙最受用的是关于“自我关联性的需求”这个点。温尼科特强调“喂养从来都不只是喂奶这回事”,并不是饿了吃上奶,困了睡上觉这么简单,而是不管在哪一刻,婴儿的需求,都能被照顾者看做一个“人”的需求被对待,看到婴儿哭闹时,他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这是很温暖的视角,做为宝爸的亲身体会,我会在小家伙嗷嗷叫着要吃奶的时候,感到烦躁:在弄了!就不能等一下!你就不能稍稍忍耐一下!我会害你不管你吗?

那一刻的爆炸就这么真实。其实在这个爆炸之下,是有一个前提假设的:小家伙知道并确信照顾者会及时回应他。假设他是这样的,那么他的哭闹就很“不合理”,闹有什么用,我又不能用魔法变出来你要的,我需要一系列流程。而我的烦躁“正当合理”。

逻辑是不是非常清晰,道理是不是非常正确?所有道理都是我的个人视角出发,而往往涉及道理的时候,温度就没了。

从小家伙的视角出发,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强烈的饥饿感,因为脐带输送着营养。自从出生起,这个饥饿的感觉总会在某一刻,如洪水猛兽般袭来,而我自己没有任何办法,只有发出声音来召唤。如果召唤迟迟没有生效,饥饿的感觉持续增强,哇,这无助的过程太让人绝望了。就只能更大声音,更大力气,得活啊!

从这个角度看,哭闹是不是非常合理?这样去理解小家伙,是不是小家伙也挺不容易?

想到这,就更加想快点回应他的需求,出于一种爱的感觉,而不是一种“弄完你快闭嘴吧”的烦躁。

停留在自己的世界去评判对方,只会把人推得更远。

想要真的看见,就放下你的世界,走过去和他一起看看他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