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这个词我没法科学地精准的给出解释,只是凭着感觉这样认为。
网上给的定义是 指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体会。譬如,没事时打开微博刷刷网页,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是“娱乐新闻”!这确实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但时间长了,我不由得感到厌恶了。
这个图是最近的一个微博热搜榜截图,可以看出前十五名有一半的话题是关于明星的。
对于某个明星结婚或者生孩子后就能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个现象,我真的很疑惑: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为什么都去关注这些事情?明星也是人,他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偏偏让这么多人评论不已,甚至只是穿件什么衣服。一些明星的孩子的确很萌很可爱,全国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人关注他们的成长,但我们过度地“关注”这些孩子的一举一动真的有必要吗?难道他们真的值得我们去那么地“关心”吗?不管是粉丝还是网上的喷子,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支持或者去骂,除了能够表达一下个人情绪之外,真的是毫无意义可言。
(美)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而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而电视时代使人类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不再要求儿童与成人在文化特征上有明确的分野。因此童年的消逝——波兹曼明确指出——也可以表述为“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危胁。
我们现在的时代,媒体的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来离不开媒体,媒体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阶段人类新闻传播的电子传播已经远远超过了印刷传播。我们正是在日益发达的电子媒介上一步步向“娱乐至死”迈进。
我们的运动员“一鸣惊人”,成为“网红”;我们的“爸爸”搞个“教师颁奖典礼”能把半个娱乐圈搬来;在各个新闻网页,娱乐新闻始终受欢迎...不知不觉中,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和娱乐扯上了关系。
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供有求才会有现在的样子。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感觉我们遥不可及,反而刷刷八卦和娱乐新闻会有自我存在的感觉。我们比较关注偶像的事,喜欢窥探明星的隐私,再与自己比较。简单地说,只要一有时间看新闻刷网页我们便有“渴望”去看看哪些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情。相对于长篇的阅读,碎片阅读的确更爽,让我们很快就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逐渐的“爱上了”娱乐新闻。有事没事聊聊八卦也成了朋友之间拉进关系的一个方式。反之,人们如此关注当然也就引起了网络运营商对此的特别重视,也就出现了娱乐新闻和八卦新闻曝光度远远大于其他新闻的现象。
这无疑是社会导向的错误,社会关注的偏差。
我反感的不是明星和娱乐新闻,而是他们在新闻中占据力度过大。而反映社会民生的新闻却很少引起热议。
对于网民来说,整天都关注这些真的很浪费精力,有些年轻人甚至中毒太深;而对于明星来说,他们也不一定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披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明星个人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一丁点丑闻都会被无限放大,全国的骂声不断,他们也是受害者。AH夫妇昨天迎来了小baby,为守候在医院门口的记者送喜饼和水,难道他们不需要静静休息吗?我们大家的祝福是好的,但是不需要过度。
明星只是个职业,简单地是个职业,我们不要把它的本质忘掉。我们需要建设精神文明,毕竟只有物质文明是不行的,所以娱乐肯定是要发展的,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娱乐的发展要有一个度,它不能也不可以超越其他方面。
在这个物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选择也日益丰富。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都不可以被娱乐“主导”,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日益堕落。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