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被人“请”过去,给一个人做“思想”工作,大体的背景情况是这样子的。
由于我的运气比较好,一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小单位,但是在信息闭塞的小地方,却是被传播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存在。一旦当你开始用有点“名气”,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找来,但是这时候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不能因此而飘飘然而忘乎所以。
一位中老年的朋友,已经是多次电话和当面邀请我一定要帮这个忙,我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在社会上有人轻贱、贬低、质疑、利用、诓骗我,难得这位中老年朋友对我真诚、平等相待,那就去帮这个忙吧。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小我两岁的年轻人,说是思想工作,不如说是交流吧。他的家庭是普通的进城家庭,父母背负房贷,他毕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工作,在沉溺于“考公”。其实,说现实点,就是啃老。
照例,先问问他的人生规划,再问问他的考试成绩情况,接着看看他的备考情况,然后就站在我自身的角度给点建议,最后在和他母亲沟通一下,一整个流程走下来,就了解得七七八八,也把“思想”工作做得七七八八。
说到他的人生规划,正如我所判断的,他缺乏清楚的人生目标,从他所描述的内容看好像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都无所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他的表述方式让我看到了他没有认清自己,没有规划。
进而再问问他的考公情况,结合他的专业,只能报“工商管理类”这个竞争非常大的专业门类,笔试分只能考110-120之间,这个分数对于很多岗位而言是进不了面试的,从他的回答看,确实是一次面试都没进。
考虑到他一次面试都没进,我进而问一下他是如何选择岗位的,他对选岗非常不熟悉,我都能知道这次12月4日的国考,在老家小县城有合适他的岗位,他却不顾自身能力情况,报了一个省会城市的岗位,照他110-120的笔试分,肯定又是无望,只是陪跑。
然后,我提出看看他的备考工作,进入到他的房间,看到桌面上懒懒散散地摆着几本中公红色封面,内容很笼统,题量非常少的书,从书的干净程度看,也应该很少翻,都没有把书的边给磨得起毛。我就问他,平时怎么学习啊?他回答说是的:“每天看看书,翻几章内容”。比对起我当年的备考过程,不到半年的时间,笔试与面试的资料加起来有1.5米高,他这点复习资料怎么可能支撑得起高分。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就给他讲述了我的经验,比如如何选岗、如何备考、怎么样做题、怎么样去准备面试。不停地讲了快2个小时,真的是口干舌燥,在离开他家之前,我们还加了微信。
带着他母亲真挚和感激的目光,我进入了下楼的电梯,我当时就在想,我讲了那么多,有用吗?
现在五天过去了,他加了我微信之后没有给我发一句话,还是我主动问他:“周天参加的企业线上面试结果如何?”
我现在可以明确地知道答案了,我讲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一点用处。因为他经过了这五天,没有去按照我的建议去做,甚至是没有思考我讲的内容,但凡他去思考了、去照做了,他就会产生疑惑,就会有疑虑来问我;或者说他经过思考和按照我的经验去实践,觉得对他有效,他就会来感谢我。
但是,过了整整五天,没有任何的反应,就意味着他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的改变。我期待的并不是他的什么形式上的感谢,而是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他,并且能够让他的老母亲宽宽心,谁都不想一个家里有一个二十来岁的本科学历、四肢健全的小伙子,天天待在家里不工作。
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的台词:人呐,终究还是得自个成全自个。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如果对方不能理解和接受,那就不要继续再讲了。同样,对于这个思想工作的对象,没有必要再次进行沟通了,除非到了那一天,他主动思考之后,带着困惑来了,再去启发他,不然一切工作都是枉费心机。
成年人的世界里面,要想改变、影响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要想让一个人作出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人教人教不会,但是,事教人,一次就行,愿一切的努力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