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无病呻吟,我这一天天的啊。
早晨从宿舍出来,7:30分,基本每天上下不差几分钟出门。自己是个喜欢提前上班的人,若不是离公司实在太远,以前出现过的上班模式:跑步。因为跑步上下班的时间是完全可控的,成年人都是喜欢能掌控局面的感觉。现在离单位距离有30多公里,如果再跑步的话,那我的专业应该与体育有关才合理了,所以每天要搭顺风车上下班(因为搭专车或快车感觉很奢侈)。每次早晨7:35左右坐上车时,很多车主寒暄几句就会问“怎么,是八点半上班吗”。我是有点点不好回答的,因为我最迟可以九点半打卡上班,一般会回“差不多,你也是啊”。
等车到单位楼下,打开钉钉打卡,基本每天都会是打卡前三的人。习惯性早到,从上学的时候就如此,如果自己先到达了目的地,时间像是自己的,可以合理把控,可以缓缓地把水坐上,带上眼镜,慢慢地打开手机翻翻新闻,边喝着茶水,像是老电视剧里的机关老干部一样。悠哉地等着一个楼层慢慢有人员出电梯的声音,打招呼的声音,逐渐嘈杂的声音,之后一天工作,再悠哉的回宿舍。很多时候想到自己每天路上要耗费两个多小时,感觉时间过的太慢,自己怎么能有如此多的时间去浪费,如果是马云呢?他舍得浪费这两个小时吗。当思考到这个问题时,发现时间过的其实不慢,如果真的慢,我便不会有珍惜意识,之所以对时间越发感觉珍贵,是因为现在时间过的有点快,让人舍不得,让人想追赶。
当下班的时间来临,能想到的第一个画面竟是早晨上班的画面,一整天,只出门和回家两个场景便撑住了,是不是过的有点快。
再往前推,回忆一周,好像也很快,一月甚至一年都快得很,好像一下子就过来了。现在的很多脑中代表时间的回忆都是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刚工作的时候,现在真的是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都容不下很多记忆了。
时间给到每个人是一样的,不过每个人吸收时间的能力却不同。
相同时间里做的新鲜事越多,能形成记忆印在脑子里的就越多;如果做的都是做过的重复事件,那便很有可能形成不了记忆。这也就是为什么忙了一整天的时间,却好像什么都没做就过去了。
很多时候很多人选择用日记或是照片记录自己的故事,想以后能细细回味,告诉自己有段故事在自己的岁月中发生。实际上我们能想起来的个人趣事,大多都没有任何东西承载,却活生生的刻在那个时间轴上。现在时间变短,是因为时间轴上总也刻录不上记忆,没有新鲜的人生故事,时间自然过得就快了。
刚毕业时有个领导主意挺正的,自己给自己定的任务,每年必须要有岗位变动,无论是升职、平调、甚至降职。他说想让自己的时间更有延展性,每一次变动,无论前进还是后退,本质上都是前进,因为掳到了时间,而没变动的很大程度上就丢掉了时间。
这种理论不管它对错,但自己确实一直在消耗以前的能力,很久很久都没有新鲜的故事可以化作回忆。
祈祷,无论是人或事,能不能让时间过得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