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的感性认该度的制约。
2.理解
高于的知识经验和有差别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属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结果,并受人对它的知觉却会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
(2)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中除了包含
(3)同一物体,
(4)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有两种:一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二是知觉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一日不见如三秋”、“时光飞逝”、“度日如年”——人对长时间估计编短,对短时间估计偏长。人对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很大,常常受情绪、兴趣、精神状态以及活动任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
3、运动知觉
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也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例如电风扇的叶片、高速转动的车轮、闪动的宽虹灯等。
(2)似动现象(似动知觉):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动景运动(PHI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电影和宽虹灯都是按照动景运动的原理制成的,其实质在于视觉后像,即在视觉刺激消失后,感觉仍保留一段时间而不立即消失。
②透发运动(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感到好像是月亮在云朵间穿行。许多电影的特技镜头就是利用诱发运动的原理来拍摄的。
③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④爆布效应:用眼睛盯住唱片中心看,然后突然将转盘停住,有几秒钟,你会看到唱片仿佛向相反方向旋转。在看流水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凝视河水流动,然后再看一个固定处,例如看河岸,仿佛它朝相反的方向流动。这种现象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了文字记录,被称作“瀑布效应”或“视觉运动后效”。
4.错觉
(1)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2)例如:《列子》“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孟”,就是错觉的一例。
(3)常见的错觉主要有:
①几何图形错觉:方位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条长短错觉、面积大小错觉等。
②形重错觉——例如,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等,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不用仪器)认为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③方位错觉,例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又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人海中的事故。
④时间错觉——度日如年
5.幻觉
(1)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约觉与错觉不同,它是在没有相应的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不真实感知。幻觉具有与真实知觉类似的特点,但它是虚幻的。正常人在某些特殊的状态下,如强烈的情绪体验并伴有生动的想象、回忆,或期待的心情、紧张的情绪,或处于催眠状态,都可能会出现幻觉。在人睡或醒觉状态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幻觉。幻觉也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征象,如感觉剥夺、精神疾病、药物中毒、饮酒过量、吸食毒品等,常会产生幻觉。
(三)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1)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2)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
2.知觉的选择性(对象性)
(1)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客观因素有: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阀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选择知觉;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③对象的活动性。如夜空中的流星、夜晚的霓虹灯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知觉;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的优先知觉。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有:
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态度等。
(2)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如此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哪怕只感知了它的个家属性或部分特征,就可以由经验判知其他特征,从而产生整体性的知觉。
4.知觉的恒常性
(1)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①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例如,同样的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这是大小恒常性现象。
②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③明度恒常性: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在强烈的阳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大于黄昏时白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把媒块知觉为黑色的,把粉笔知觉为白色的。这是明度恒常性现象。
④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一面国族知觉为红色的。这是颜色恒常性现象。
(四)社会知觉
1.定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1.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3.社会知觉的偏差:
(1)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第一印象往往会有很大的偏差。
(2)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恋爱的时候看到的是优点,离婚的时候看到的是缺点”、“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往往看到的是优点,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看到是缺点”这些现象都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3)刻板印象(刻板效应):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就会认为所有山东人都只这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一旦认为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就认为所有浙江人都是这样,实际上并非所有浙江人都是这样。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还比如说,一说到“公安局长”,我们一般想到都是“男人”,但实际上也有女性当公安局长。
(4)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如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
(5)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例如,吸烟者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中烟民多于非烟民。再比如人们一般很喜欢去“代表别人”。这种高估与自己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6)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情中的作用的倾向,例如,夫妻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用的事情更多。我们常常看见在一个团队成功后,总有人喜欢夸大自己在团队中的决定性作用。
(7)近因效应: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交往中,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改变人们对这个人的原有看法。如“知人知面不知心”等。
(8)投射效应: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