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的诗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王老师写道,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所以慈悲不是可怜,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自他平等,你有力量,他同样有力量,人人都有力量。所谓慈悲,就是通过你去唤醒和发现它本身的力量。让你觉悟到,只有你自己的力量振奋了、提升了,你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补一个差生,觉得自己仿佛在拯救他:这个你不懂,我教你;那个你不懂,我教你。这样的教,不是慈悲,而是坑害。因为这样的教使她永远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永远看不到自己是有力量的。她会永远依赖你,永远看不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所谓慈悲,就是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有力量的,都是有光的。你在慈悲行中,不仅让孩子看到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你要深深感谢感恩这个孩子,真是他唤醒了你内心的慈悲,这是她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长和进化。这才是真慈悲,我们把这样的词被称为“觉悟的爱”。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原来我总觉得补差生,是在拯救他,我还庆幸她遇到了我这样为他付出的好老师,然而今日阅读了王老师的书籍,我才明白,我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害他,他总是在等待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没有别人的帮助,他就无法去学习。
台湾作家张晓凤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想起文章中那个沉重而意味深长的发问:“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是呀,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家长们把孩子交付于我,两年后我将还给它们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不是怜悯,不是施舍,不是宗教的专利,慈悲是一种爱,是以无我的爱去唤醒学生纯净之爱,这种爱是觉悟的爱。我们坚信:教育唯有筑基于觉悟之爱,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