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几天,我匆匆浏览了学校发的另一本书《山童岁月》。说实话,因为《家风》那本书的读后体验很一般,我对这本书本来没抱什么期待,纯属完成任务。结果从作者序开始,我就被打动了。
这是一位自愿请调入山的小学老师。
现在人人都向往大城市大学校,这位老师竟然自愿请调入山,得是什么样的勇气和情怀。真的,我难以做到。不知道这位老师多大年龄,有无孩子,读完全书可以知道她在山里的小学呆了不是一年两年,那么孩子的读书和教育,家庭的日常是怎样的。又或许台湾的教育资源相对更均衡,不用考虑孩子读什么样的学校?但不管怎样,她的这种付出,值得敬佩。
她对学生,体察和陪伴多于教育。
没错,我用体察和陪伴这两个词,而不是教育。因为我看到她对学生行为和问题的如实记录和细致描绘,如此用心,而不带主观的评判。她对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上课并没记录太多,更多的是和孩子们一起生活、聊天,籍此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品开篇就写着:
“教育没有童话,
教育没有便捷的公式,
教育是一种心灵交会的过程,
阅读每双童眸的心意,
宽容地等待成长。”
她记录阿甲、阿乙、阿丙的写作业,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动作,那样的神态,连字的书写都能细细描绘。她记录怎样与顽劣的阿丙斗智斗勇,在不动声色间把他“拿下”。她记录因为学生少,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规范写上名字的事(《××央去插秧》)。我们班也总有学生忘记写名字,我也总是、总能准确分辨是谁的本子,但是我却写不出这样既有趣又有思考的文字。她记录一名智障孩子的故事(《月光仙子的天空》),她记录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习作”(《无邪有雨》),她记录学生怎样学习用自制克服惰性,学生可不懂得什么是自制,什么是惰性,他们的理解充满童趣,自制就是命,惰性就是身体(《我的身体我的命》)。她不说教,不急迫,只是陪伴、体察、倾听,而教育,就在这春风化雨中。可我困惑,除了山区,还有哪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能允许这样的缓慢。
她对教改既有思考又敢直言。
台湾也搞教育改革,然而改革就会有问题,她不仅仅观察到了,而且敢于提出,敢于记录,敢于呐喊。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她不是想通过教育和文字谋取什么,而是对这两者真心的热爱与尊重。
在一波波的教改风潮中,她始终在体制内坚持自己默默地耕耘。
任何一种制度都会有问题,看到问题的人并不是智者,看到问题,仍然能够带着镣铐跳舞的,才是勇士。在职业生涯中,我听说过也遇到过一些并不甚爱教育的老师,很多都是因为看到了问题,磨灭了激情。对比起来,凌拂是一位勇者。她看到了问题,仍然热爱,仍然坚守,仍然默默耕耘,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我们的教育缺少这样的人。
谁的日常都一样琐碎,每天疲于奔命,每天忙忙碌碌,每天陷入鸡毛蒜皮之中。如果缺少情怀,缺少在平凡中把日子过精彩的智慧,缺少在现实的夹缝中拨开迷雾的清醒,缺少把不喜欢变成热爱的方法,也许永远逃离不了琐碎的日常。可惜,并不是谁都有与现实妥协的智慧。
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彩,我一一拍照留存,留待以后细细品味。
免费下载我的笔记照片链接:
链接:http://pan.baidu.com/s/1i3PBM09 密码:8w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