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标题所示,不仅我现在带的很多新老师有这方面的疑问,甚至在我刚开始接触课件时,也曾“迷失了方向”。工作一忙,事情一多,常常就是只做课件,不写教案,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儿放在了课件上。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课件和教案,到底有啥区别,21世纪了,为啥还要写教案?
生于80年代的我,差不多从2002年开始从教。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几乎没见过自己小学,甚至中学老师,乃至师专里的老师做过课件。师专后期在90年代末可能开始有些了,但还是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挂小黑板,使用挂图,使用录音机,提前准备打印教学材料等。稍微先进一点的方法就是带我们去视听室练英语听力;或是偶尔去机房练习上机,去实验室做实验。等到读大学的时候,我才开始注意到大学老师们喜欢使用课件(PPT)上课,可能因为是大课,教室大,人也多,估计准备多少挂图或小黑板都不够吧。
而我自己真正开始使用课件上课,并逐渐养成这种习惯差不多是从上班后第二年开始。这也和国家重视并要求在各类中小学普及电教技术有关。记得刚进学校工作那会,很少有用PPT的,大家更多了解的还是Flash。只有哪位老师要开课了,还不是一般的课哦,往往是区级规格的,才会大张旗鼓地写好详案,经过教研组内反复修改后,再根据教案对希望配套设计的课件写出一个简要的说明,最后请计算机信息技术老师帮忙完成课件。由于备课的和做课件的是两个人,当中还隔了个教研组,因此后期做课件的时候需要两人沟通磨合好几次,才能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讲到这里,你不难看出,课件和教案在最开始的关系是很明确的。肯定是先由要执教这节课的老师写出教学思路(教案和课件设计要求),再交由专人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如果把一节课比做一个人,那课件顶多就是这人穿的衣服鞋子,戴的配饰,而教案则是这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所以,孰轻孰重,谁领导谁,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随着电教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校开始在教学活动中过度依赖课件的使用。如果说Flash做起来不容易,技术上有很多难点,那不断进阶的PPT就成了广大教师的最爱,“傻瓜式”的使用方法,很多隐藏的技术宝藏,把教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往课件“独霸”课堂的方向越推越近。
我并不是反对使用课件。课件——不论是Flash,还是PPT,再或者是其他辅助课堂的软硬件,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凡事要有个度,而且一定要搞清楚主次,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让技术为你所用,惠及学生。
接下去,我就几个新老师常见的对使用课件的观点来聊一下我的看法:
1、课件就是教案,有了课件就不用写教案了。
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本文最想辨明的问题。过去,由于会做课件的老师不多,由于学校硬件设备有限,由于开课才会有这个需求,因此做课件并不是必需的,大家也没觉得不做课件就没法上课了。就算要做课件,也是先备教案,再做课件。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通过前面的案例其实已经说明“课件就是教案,有了课件就不用写教案”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一份详细的教案一般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不必每句话都预先设计好,但是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还要罗列出教师推动教学展开的关键性问题(有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语,但又不完全重合)。有些教师还会在详案中预设某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做好不同的备案。
所以如果简单地把课件当作教案,那一定是错误的。你可能把教案里讲的这些内容都放在课件中吗?你有必要把所有的问题和预设都展示在PPT上吗?你需要让学生知道你要说的每句话吗?哪怕有的话变成文字后他们根本看不懂,那放在课件中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为了让自己看着方便吗?那课件的受众到底是谁,老师还是学生?
2、课件上的内容应该越详细越好。
我们把课件的范围先限定一下,就以PPT为例。如果你对使用PPT这一软件还是比较熟悉的话,就应该明白这个基本规则:不论在什么场合使用PPT,其目的主要就是对演讲者所传达的内容做一个辅助或补充说明。曾经参加过一些关于视觉素养的培训,也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章,就讲到这点:PPT一定不是越详细越好,背景不是越花哨越好。在演讲时,同时播放PPT,能够帮助受众从多角度来接收信息。由于PPT的很多进阶功能,也可以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感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一味地在PPT上添加过于详细的内容,尤其是文字,会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及厌烦的效果。尤其当演讲者的演讲内容和PPT上几乎一字不差,那么他就会不自觉地“读”PPT上的内容而不是进行真正的“演讲”。“读PPT”和“演讲”之间是有差异的。当然“读”肯定更保险,不容易出错,但是相对于“演讲”就少了灵活性、创造性和应有的热情。而且“读”是一种单向交流,而“演讲”则趋向于双向交流,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是“演讲者”控制主导权在说,但是受众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全在PPT上,那么就需要他们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到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集中精神,这些都可以从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被观察到。演讲者可以通过观察受众的表现来灵活地调整一些演讲内容的顺序和演讲的技巧。这就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教师在授课时,如果需要用到PPT,建议把最重要的、必需的内容进行展示。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的课件反而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3、课件上应该放些什么内容呢?
既然要言简意赅,要突出重点,那么到底什么内容才应该放在课件里呢?其实,这是没有定数的。教授不同的课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课件的设计都应该因人(课)而异。但是当你不确定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内容我必须通过视觉化方式展示出来的,如果不出示,学生就看不明白,听不懂了?
2)哪些内容没有办法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或者用其他方法太麻烦,效果也不如直接用课件好?
3)什么时候我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一起看同一样内容,而且这个内容需要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
4)哪些网络(电教)教育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促进理解的?
5)哪些教学内容出示是给学生看的,不是给我自己看的,而且学生看了以后对促进其本节课学习会有帮助?
相信只要每次准备课件前,根据教案,自己先问一下如上5个问题,大多数人就能想清楚到底在课件上应该放什么内容了。
4、上课一定要用课件,不用就是一种落后的教学表现。
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我在国外亲身经历以后的真实反思。在去美国之前,我已经很习惯运用各种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每备一节课,必准备一个相应的课件。所以当我初到美国学校时,发觉并不是所有教室都配有投影仪或Smartboard,感觉还真不习惯。因为无法使用自认为最熟悉、最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了。但在和当地老师交流,并观摩了别人的教学后,慢慢发现印象中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中小学也不是堂堂课都要使用课件。教学的方法可以非常多元化。比如教低幼年级的老师很少使用课件,而是更多的采用围坐式的方法使所有人更紧密、更平等地结合在一起。画画和书写是做老师不可缺的几项技能之一。具有创造性的简笔画和现场示范书写为孩子们的学习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更多时候的学习是一种输入(对话、讨论)、输出(反思、再讨论)、进一步输入、再输出(表演、写作、演讲、艺术创作、科学实验……)的过程。学习的空间不仅限于课堂,走出周边的社区,走进不同的学习场馆,走入大自然中,处处都有学习的资源,处处都是学生的课堂。真实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是发生在思维的碰撞之中的。虽然缺少了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但并不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并没有导致学生技能的缺失,更没有因此局限教学的思路,反而有一种返璞归真,追求教育本质的感受。
现在的先锋教育理念(IB课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元认知和进行对概念理解的学习。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高阶思维过程。这需要先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和认知来感受、体验和了解事物,然后在此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的欲望,再去探究、思考事物间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此文不做过多展开,有机会在下一辑讨论。提到这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们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教学手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小学幼儿园阶段,更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肯定比整堂课只用课件来讲授更有效。
课件要用,可以用,但请慎用,用对方法,用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