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失眠很严重的小姐姐聊天,发现我们抑郁和焦虑的原因是相似的:自小缺爱。
她因为父母自小的忽视和冷漠备受煎熬,而我则为家族重男轻女的观念吃尽苦头。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大概还有很多。而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要强。
“你怎么可以这么倔?”师兄曾经摇头叹气地问我。
过分要强,往往成了缺陷。
一开始,只是希望得到认可。
为了证明自己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男孩,为了让父母认可我有能力养活自己,为了不需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我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都从未对他们开口求援。
在毫无经济收入的条件下坚持考研,哄骗他们说我在工作一切安好,其实饭钱是找朋友借的。
被房东以装修为由扫地出门的时候,我一个人收拾打包,扛着行李在蒙蒙细雨里给他们打电话说刚吃完饭在散步呢。
甚至在被污蔑辱骂贪图钱财、行为不轨,受到此生至今最大的折辱时,我也从未透露过半句。因为我不想被任何人看见狼狈不堪的自己。
在家说得最多的是:工作好,工资高,老板很认可,同事都友好。
朋友圈发得最多的是:一日三餐生活无忧,吃喝玩乐时常开怀。
用心地打造一个“事业有成、生活顺心”的人设,我只想他们夸我一句:“做得不错”。
要强如我从不肯示弱。甚至,刻意选择更艰难的路。
我的人生抉择方式,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习惯性选择hard模式”。
可以保送本专业的研究生时,我希望考上更光彩体面的学校和专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可以考上事业单位时,我选择考热门公务员岗位,因为那是“被认可的职业”;可以在家轻松找到好工作时,我选择到大城市里独自奋斗,因为我喜欢身处一线城市的骄傲。这一切,除去客观条件的思量,心里还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样看起来更厉害。”
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自由,但“希望证明自己”的意愿时不时强烈地影响了我的理性,甚至会让我刻意忽略“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也没有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
倒不是后悔或否认自己的抉择,而是回头再看看这一路坎坷跌撞,不禁会想:若然不是为争那一口气,是否我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呢?
当然,表面要强的我其实很脆弱。
我时常不安,即便现在的生活并不苦痛。难以感到幸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喜欢以最糟糕的角度预估自己的行为结果,对不愉快的事件反复回想、剖析和自责,难以坦然接受别人的夸奖甚至会觉得羞愧。因为我始终无法真正对自己满意。
同时我也难以亲近别人。毕竟在我看来,别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都可能刺伤我的自尊心。他们对我知道得越多,对我而言越是负担。
将一切埋在心底,成为一种习惯。这也是我感觉最孤独的时刻。茫然天地间,我苦苦找寻温暖,却又总是将别人释放的好意拒之门外。
缺爱的人往往是很矛盾的个体啊。就像自卑和自大时常共存一般,我有时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坚强还是脆弱的一个人。我只知道,要强不代表坚强,它不过是我的保护壳。可是躲在硬壳里,虽然不会受伤,但也没有任何人能真正走进我的内心;同时我也无法拥有真正强大的心灵来对抗世界的恶意。
我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要强的我。而现在的我已经明白要强所造就的一切并非是我真正想要的。时至今日,我依然在努力与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抗。
希望,有一天我能脱下硬壳,露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却依然不会受伤。